轉自:時代週報

特斯拉入華已有超10個年頭。

從2013年在北京僑福芳草地開設了第一家體驗店,並於次年向首批車主交付Model S,打響頭炮;到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在一片荒蕪中拔地而起,開啓國產化新階段;再到如今其在中國市場已擁有約150萬名車主……

特斯拉在華髮展的十年,恰逢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騰飛的十年。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達到31.6%,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時代週報《中國新能源汽車騰飛10年系列報道》近日專訪了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瞭解這家企業的風雲十年,進一步探討車市之變。

“特斯拉入華十年以來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強有力的支持,離不開中國對營商環境的重視。”陶琳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中國擁有全球其他市場無法比擬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中國市場是特斯拉的“必選項”。

過去數年,特斯拉這條“鯰魚”,在中國市場一路狂奔,一定程度激活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江春水。但如今,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競爭正在不斷加劇。特斯拉要直面的,除了勁敵比亞迪,還有衆多主打全棧自研、擁有創新智能化技術,且同樣流量加身的新勢力挑戰者。

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與麥肯錫近日發佈聯合研究報告《駛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格局與展望》稱,中國車企在全球競爭力提升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是創新速度。尤其在競爭激烈的中國,領先新能源車企將在當前業已領先的基礎上繼續迭代二至三代產品。

攻守之勢異也。下一個10年,特斯拉將如何發力?陶琳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希望繼續深耕中國市場,用更好的產品回饋消費者,帶動供應鏈和行業共同發展繁榮。陶琳並透露,此前落成的特斯拉上海研發創新中心,已把多項成果應用到全球產品。“未來,特斯拉上海研發創新中心將成長爲與北美研發中心同等規模的綜合型研發中心。”

“在這個極具活力的市場碩果累累”

特斯拉與中國市場結緣於2013年。

彼時,特斯拉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東大橋路的僑福芳草地,開設了其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家體驗店。區別於過往開在城市郊區的傳統4S店,該店落地市中心購物中心,儘管寸土寸金,但人氣暢旺。

從這家店開始,特斯拉開啓的直營模式在國內迅速鋪開,並引發衆多新勢力品牌跟隨。十年多時間裏,幾乎所有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都將店開進了商場裏。

據《2021-2022中國汽車流通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位於商場/購物中心的新能源商超店發展迅猛,達到2200餘家。近7成的商超店集中分佈在20個城市裏,其中,上海、深圳、北京三地的新能源商超店超過100個。

在華開啓直營模式後,特斯拉繼續深耕。2014年,首根特斯拉超級充電樁落地上海。同年,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向中國大陸首批車主交付Model S。彼時,特斯拉用“這一刻終於來臨”,打響其正式進入中國的頭炮。

2019年,特斯拉在華髮展邁入新階段。這一年,特斯拉超級工廠一期項目,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上演“上海速度”: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國產化開啓後,特斯拉的步伐不斷加快:2020年,首批中國智造Model 3國內交付並出口海外;2021年以整車開發爲目標的上海研發創新中心落成;2022年上海超級工廠第一百萬輛整車下線;2023年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宣佈落戶上海臨港、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第200萬輛整車下線……

“2023年是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十週年,這十年間我們在這個極具活力的市場碩果累累,也在生產製造、研發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陶琳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據陶琳向記者展示的一組數據顯示:目前,特斯拉在中國大陸已經擁有約150萬名車主,特斯拉直營門店超過500家,覆蓋中國大陸城市78座;特斯拉直營及授權鈑噴中心280家,覆蓋中國大陸城市171座;特斯拉充電網絡100%覆蓋全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

上海工廠30多秒就能下線一臺車

目前,上海工廠對特斯拉的戰略意義仍在加強。在中國產汽車出海方面,該工廠也正在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上海超級工廠是特斯拉首個在美國以外的工廠,對特斯拉深耕中國和全球市場有着極爲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作爲特斯拉全球重要的出口中心——上海超級工廠,依託着中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和一流的‘中國智造’能力,生產出全球領先的高品質智能電動車Model 3及Model Y,銷往歐洲、亞太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海外車主的熱烈歡迎和廣泛讚譽。”陶琳對時代週報記者說道。

據悉,2023年9月1日,由上海超級工廠生產製造的Model 3迎來煥新,並在歐洲、亞太多國上市。與此同時,第200萬輛中國智造特斯拉整車、特斯拉全球第500萬輛整車,均先後在上海超級工廠下線。

據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新能源乘用車出口7.9萬輛,同比增長0.1%。其中,在2月廠商出口方面,特斯拉中國爲30224輛、比亞迪汽車達23291輛、上汽通用五菱爲2872輛。

乘聯會稱,伴隨着中國新能源的規模優勢和市場擴張需求,中國製造新能源產品品牌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在海外的認可度持續提升。

“上海超級工廠是特斯拉全球產能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基地之一,也是特斯拉重要的全球出口中心。數據顯示,中國每出口兩輛電動車,就有一輛來自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陶琳對記者表示。

陶琳進一步指出,作爲全球效率最高的工廠,上海超級工廠目前已實現95%以上零部件的國產化,自動化率已達到95%以上,30多秒就能下線一臺車。“生產智造是特斯拉難以被複制的核心競爭力。”

上海研發創新中心已把多項成果應用到全球產品

除了生產智造外,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還在進行更多的本土化探索:此前,其已先後落地了上海研發創新中心和上海超級工廠數據中心等。

2021年10月,特斯拉首個設立在海外、以整車開發爲目標的研發中心——上海研發創新中心在臨港正式落成,其幾十個實驗室分別圍繞整車、充電設備及能源產品等進行研發工作,這使特斯拉在中國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重大提升。

“在這個中心,特斯拉可以進行獨立的、針對中國市場的科研開發。同時,特斯拉也可以直接與中國的先進技術和研發人才進行交流,這無疑有利於提升特斯拉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陶琳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在陶琳看來,上海研發創新中心的設立也表明了特斯拉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特斯拉已經將中國市場視爲其全球化戰略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上海研發創新中心的建立將有助於特斯拉更好地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定製更符合中國市場的產品。”

據其透露,在此前的Model 3煥新版上,衆多改進都來自於特斯拉上海研發創新中心。比如,整車靜謐性的增加、全新環抱式的座艙、全新的內飾材質,以及中國用戶期待已久的前排座椅通風功能等等,均是特斯拉上海研發創新中心在不同實驗室,反覆測試、持續優化的技術成果。

“‘中國原創,服務全球’,上海研發創新中心已把多項成果應用到全球產品。”陶琳對記者說道,目前,作爲特斯拉全球核心技術與創新能力建設的有力保障,上海研發創新中心正着力於招收和培養相關人才。未來,特斯拉上海研發創新中心將成長爲與北美研發中心同等規模的綜合型研發中心。

數據安全是特斯拉關注的重點之一

與此同時,在汽車智能化浪潮洶湧下,“數據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據人民網此前援引的一組數據顯示,一輛智能網聯汽車每天至少收集10TB的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包含駕乘人員的面部表情、動作、目光、聲音數據,還包括車輛地理位置、車內及車外環境數據、車聯網使用數據等。

去年8月,針對大衆關心的“哨兵模式”,特斯拉發博回應,哨兵模式(一些品牌也稱爲“守衛模式”)是目前主流智能汽車標配的一種智能安全配置,並非特斯拉獨有。特斯拉車輛出廠時,該功能默認處於關閉狀態,需要車主手動開啓才能使用。其彼時並稱,特斯拉公司已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以實現數據存儲的本地化。

“數據安全不僅是一個企業的責任,更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基石。”陶琳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特斯拉建立上海超級工廠數據中心用來存儲中國業務產生的數據和客戶的個人信息,實現數據存儲的本地化。所有在中國大陸市場銷售車輛所產生的數據,都會存儲在中國境內。

陶琳進一步指出,2021年10月政府主管部門聯合發佈《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後,特斯拉公司作爲首批試點企業,積極參與了主管部門組織的合規試點工作。“數據安全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之一,我們將繼續致力於更好地保護車主的隱私和數據安全,爲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和更可靠的保障。”

結語:

今年,陶琳在特斯拉也迎來自己的入職10週年。作爲特斯拉在華狂飆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其年初曾發博表示,“感謝時代賦予的機會,讓我這個平凡的人有機會參與到一項偉大的事業中。這十年,很豐富也很幸運!”

“做對的事情,做時間的朋友。”這是陶琳微博上很喜歡用的一句話。入華10年多來,特斯拉創造了許多成績,也伴有非議,諸如降價、數據安全等輿論風波等。但誠如前者所言,一切交給時間。

展望特斯拉的下一個10年,陶琳對時代週報記者說道,中國市場是特斯拉的“必選項”,我們希望繼續深耕中國市場,用更好的產品回饋消費者,帶動供應鏈和行業共同發展繁榮。在其看來,“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是特斯拉的願景,而中國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在各個領域,中國都會成爲特斯拉另一個全球中心。”

中國新能源汽車騰飛10年系列報道之高端訪談

編者按

2024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問鼎全球第一的第十個年頭,自2015年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經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站上世界新能源汽車浪潮之巔。2023年,在新能源汽車的助力之下,中國汽車出口首超日本問鼎全球第一。時間回到10年前,伴隨着特斯拉免費公佈電動車專利,國內造車新勢力掀起創立潮,與此同時,傳統車企集體加速向新能源轉型。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技術取得突破 、配套逐漸完善、市場超於成熟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獲得狂飆式發展,十年再回首,新能源汽車可謂“輕舟已過萬重山”。造車,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遠航,當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格局已經進入“深度重塑期”,汽車產業鏈的深度打造、智能化技術的迭代升級、中國汽車揚帆出海將成爲未來汽車市場的主旋律。站在新十年的路口遠眺,有人已倒在黎明來臨之前,也有人總能踩準鼓點,邁出不同凡響的腳步。新能源汽車十年新舊交替之際,我們需要忠於事實的記錄,更需要在前行中扣問,在快進中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