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李廠長熄火之後,怎麼感覺蔚來李廠長一夜之間,突然有了路人緣?哦,原來蔚來的傳播,學會了小楊哥的切片大法,挺好的,溫文爾雅也是一種人設。

週末,我發了一個朋友圈:一個初創企業,創始人需不需要有人格魅力?

大概有六十條回覆,口徑很統一,人格魅力是最廉價的凝聚劑。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初創公司創始人的人格魅力,對於用戶來說,也是最廉價的獲客手段。

張朝陽和搜狐曾經這麼幹過,馬雲和阿里巴巴曾經這麼幹過,雷軍和小米曾經這麼幹過,甚至董明珠和格力也這麼幹過。

那個年代,也是經典公關盛行的年代,給老闆約幾個高端論壇,參加幾個核心媒體的採訪,多上上央視,讓精英階層認可,這個事情,基本就成功了,互聯網教父,電商教父,手機教父,空調教母,一下子教父教母不夠用了。

所以,大部分的互聯網公司不相信廣告,他們更相信公關。

不過,信息傳播渠道發展到今天,幾乎所有的公關人都承認,經典公關套路已經失靈了,精英失語,話語平權,這是一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需要有積沙成山的能力。

過去幾年,你有沒有發現劉強東在切片的世界裏,通過質樸無華的語言收穫了一大批死忠粉?任正非詼諧幽默的採訪對話,成了中國最受年輕人喜歡的可愛老頭;福耀玻璃的曹德旺總是用最直接的語言直擊你的內心;很久沒寫書的餘華,也一次又一次的站在了流量的巔峯。

顯而易見,短視頻切片,已經成爲目前最有效的傳播手段之一,一大羣流量從業者會爲你提供免費自來水流量。

農夫山泉這一波就是最好的證明,傳統媒體不需要下場,切片就可以完成一整波有力的核彈打擊。

傳播,終究是一塊屏的戰爭,手機這塊屏就是所有廣告、公關的聚合中心,而手機中短視頻佔據了最多的用戶時長,集中你的傳播預算,砸進去,就對了。

但是,這裏面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甚至很low的案例,因爲並不是所有的企業家,都適合切片。

首先,你的公司,得有拿得出手的產品。

比如今年的大模型賽道,有一些過期企業家,明明已經拿不出產品,但是做網紅的心卻不死,硬生生往上蹭流量,無論是圈內還是圈外,都覺得low不可言。

做網紅,也得有流量的基本底層邏輯吧?也就是要有交易,你把流量搞進來後,靠什麼變現,這是一個現實問題,李想人家有車要賣,雷軍人家有手機要賣,很多AI行業的老闆就奇怪了,你那玩意,也賣不出去啊。

不好好去想想應用層面的落地方案,跑出來跟媒體人搶什麼飯碗?所以,我特別不喜歡現在的AI行業,浮躁且騙子居多。

比亞迪的王廠長,過去幾十年,都很低調,到了切片時代,一下子活躍起來了,這就是好產品、好技術也可以讓一個口才並不好的人,也有了表達欲。

其次,有強大的佈道者能力。

馬斯克和黃仁勳,很顯然已經不需要用產品證明自己的實力了,他們更像是行業的佈道者,所以哪怕他們在全球範圍內,不花一分錢去做傳播,也會有無數的自來水切片流量,這就是產品做到極致之後,認知到達高度之後的必然結果。

我一直堅信,最高級的傳播,來自於創業者和他身後企業對行業的認知,這種認知必然是產品。

蘋果的庫克這次來中國,找了鄭愷尬聊了一會兒,我說實話,切片市場看不到二次傳播,除了大媽叫囂“爲什麼不用華爲”那一段,說明什麼?蘋果已經不是一家很酷的公司了,雖然我還在用蘋果全家桶,但是我認爲,這依舊是喬布斯的遺產,在他走後,這家公司的創新幾乎爲零。

咱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佈道者缺位,我個人爲什麼喜歡馬雲?因爲他是爲數不多的佈道者。

最後,就是人格魅力。

企業家,要不要承認自己會老去?老去之後,你如果還用當年的經驗去面對用戶,還能不能贏得用戶的喜歡?這是充滿了疑問的,因爲很多企業家,多年以來在公衆面前,就是那些車軲轆話,搞來搞去,毫無新意。

企業家的圈子,最難得的是連續成功,很多人在到達高峯之後,就開始一路下坡,我跟很多人聊過,在屢次失敗後,他們總結出來了原因,太依賴於第一次的成功路徑,沒有突破自我認知,沒有自我迭代。

芙蓉姐姐、鳳姐放到今天,不見得會火。

年輕人今天還會喜歡董明珠嗎?我不知道,但是她有足夠的自信,可以說,不喜歡我,也不重要,我不在乎。

這幾年的網紅帶貨說明了什麼?任何時代,消費者都可能會因爲人格魅力買單,李佳琦、董宇輝、小楊哥、辛巴都說明了這個問題,他們在各個人羣中,展示了不同的人格魅力,有精緻的,有low逼的。

你能不能在你的潛在用戶羣體中,依舊保持人格魅力,形成圈粉效應,這是企業家出來做網紅,迎接切片的核心考慮點之一。

否則,你就沒必要出來拋頭露面,踏踏實實做企業,也挺好。

在切片江湖中,新的公關戰場已經形成了,所以各位企業家朋友們,未來公開講話一定要謹言慎行,一不小心就會成爲競爭對手斷章取義的新聞富礦。

最近,理想的李廠長,很顯然在經歷這場浩劫,關於他在發佈會上的各種“狂言”和“髒話”滿天飛,能有什麼辦法呢? 當時賺來的流量,現在又得還回去。

反觀之,最近蔚來的李斌,卻通過直播以及直播後的切片,拿了一大波用戶好感,很顯然李斌在配合傳播團隊,做升級,看來B站過來的同學還是會玩的;何小鵬也出來做了一些動作,但是口才的確差了點意思,看來新團隊,也是會玩的。

而曾經的演講之王馬老師,最近在切片江湖中,也開始逐漸重新回到舞臺中央,很顯然,切片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人民想念馬老師,阿里也在打破自身原有的傳播認知。

肉眼可見,新能源汽車,將會是未來兩年,切片市場最大的參 與者。

如何正確理解切片呢?

想想當年充斥在各種下沉市場小書攤的企業家傳記,知音、讀者上面碎片化的企業家故事,今日頭條、微博上未經驗證的小作文,切片就是它們的變種,是企業家人設,企業形象,不可獲取的一部分。

精英喜歡自我思考,但是更多的人是拿來主義,即便是假話,說了一百遍,也會有一部分人相信。

切片的本質就是,斷言重複傳染,沒有任何創新,切記斷言不要既要還要,一定要十個字說明白你要什麼。

我從不跟既要還要的甲方來往,也不想跟否定斷言重複傳染三段論的甲方來往,因爲我已經失敗過很多次,朽木不可雕,收了錢,我也辦不好事,壞了自己名聲,也浪費了甲方金錢。

這是一個蜂羣。

切片是需要素材的,這種精品活,是留給正經內容創作者,最後的淨土了,希望甲方多留點預算,否則能幹活的手藝人,都快餓死了。

你必須有蜂后,這也是我們存在的價值,畢竟病毒營銷的重複傳染,初中生就可以幹。

但是,無數的CMO和公關VP跟我說過一件無比頭疼的事情,他們的老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這個時候,往往會告訴我的朋友們,按兵不動,等他,或者陪伴他一起去思考。

傳播的斷言,往往就是企業的初心。

1991年的電影《城市滑頭》中,傑克.帕蘭斯問到:“你知道生活的祕訣嗎?”

比利.克里斯托說:“不知道。那是什麼?”

“一件事情,只有一件事情。你要一直做下去,其他都無所謂。”

“太好了,不過那是什麼事情?”

“你必須自己去找。”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一口老炮”(ID:yikoulaopao),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