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零食行業卷不卷?答案是:當然卷。一方面,在線上線下渠道本已白熱化競爭的情況下,零食量販店迎來爆發式增長;另一方面,零食量販店興起帶來的消費變化,也讓一些頭部企業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動降價。

儘管如此,處於產業鏈上游的生產商依然業績向好。勁仔食品(003000.SZ,股價14.20元,市值64.1億元)2023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實現營收20.65億元,同比增長41.2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2.10億元,同比增長68.17%,均創上市後新高。

對於渠道變化帶來的影響,勁仔食品董祕豐文姬對記者表示,去年公司加大開發有“散稱裝”專業鋪貨能力的經銷商,推動主要品類產品系列散稱產品鋪市,全年“散稱裝”產品營收同比增長約200%。同時,勁仔食品注重新興渠道發展,與零食很忙等超100家零食系統合作,報告期內零食專營渠道營收同比增長超150%。

但主打“性價比”的量販零食,真的只會帶來紅利嗎?

出現首個10億元級大單品新興渠道增長迅速

勁仔食品主要從事中式風味休閒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報告期內,公司魚製品收入同比增長 25.87%,小魚乾作爲核心產品,成爲首個營收超過10億元的大單品。在第二大品類禽類製品中,鵪鶉蛋年銷售額超3億元,成爲公司第二大單品。

在零食行業內,一款產品從上市到年銷10億元,快則半年,慢則十年。但爆款產品出現後,又會出現很多過度模仿的產品。而在市面上,與小魚乾同質化的產品也非常多。

艾媒諮詢此前在報告中表示,目前食品電商行業在同一食品類別下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爲嚴重,產品創新能力不足。以堅果爲例,頭部休閒零食品牌三隻松鼠(300783.SZ,股價22.85元,市值91.63億元)、百草味、良品鋪子(603719.SH,股價17元,市值68.17億元)、洽洽食品(002557.SZ,股價35.32元,市值179.07億元)等均推出了小包裝混合堅果產品,且在堅果種類上也較爲相似。

勁仔食品在年報中沒有提及行業同質化的問題,僅表示公司加大研發投入,通過對原輔料、工藝、配方等持續研究改良,提升產品的口味口感,滿足消費者對產品風味的需求。

勁仔食品最早以流通渠道起家,早期主要售賣單價低的小包裝產品,目前線下仍然是勁仔食品的主要銷售渠道。2020年—2022年,勁仔食品線下銷售額分別爲7.41億元、9.03億元和11.53億元,分別佔總營收的81.46%、81.29%和78.88%。2023年,公司線下實現營收16.49億元,佔比79.85%;線上實現營收4.16億元,佔比20.15%。

經銷商是勁仔食品業績增長的重要抓手,報告期內增加至3057家,淨增790家。對應到營收上,去年經銷商渠道實現營業收入16.66億元,佔公司總收入80.66%,較上年同期增長35.98%。

但增速更快的是量販零食等新興渠道。豐文姬表示,勁仔食品針對不同渠道開發適配的SKU產品,以“大包裝+散稱”產品組合爲基礎,推動產品進入高勢能渠道,全年“大包裝+散稱”產品佔比已超過50%,並呈現較好的增長態勢。

她還提到,一直以來,勁仔食品注重新興渠道發展,與零食很忙、糖巢、好想來、趙一鳴、老婆大人、零食有鳴等100多家零食系統的超20000家門店合作,報告期內零食專營渠道營收同比增長超150%。同時,公司積極創新研發定製產品,拓展進駐盒馬等會員店,取得良好市場反饋。此外,新媒體渠道增長迅速,同比增長超140%。

新興渠道帶來的挑戰

近年來,零食很忙、好想來、趙一鳴等零食實體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量販零食店門店數量突破2.2萬家,2025年這個數值將突破3萬家。

對上游製造商來說,以量販零食爲代表的新興渠道給行業帶來紅利。在2月28日的機構調研中,洽洽食品透露,與頭部零食量販店都進行了合作,2023年12月份銷售額約3000萬元,2024年1月份銷售額近5000萬元。

鹽津鋪子(002847.SZ,股價76.1元,市值149.2億元)也在接受調研時表示,2023年公司零食量販渠道的收入佔比約爲20%。零食量販連鎖門店因高效、貼近消費者和下沉的選址策略符合休閒零食“衝動消費”的特性,切實創造了消費需求,也是近兩年休閒零食渠道變革的代表。

但量販零食主打低價。據調查,量販零食單店SKU已經超過1600件,憑藉供應鏈和上游議價權等優勢總體價格比普通超市便宜30%左右。3月19日,零食很忙集團在北京國家體育館舉行“萬物生長·2024年度夥伴大會”,零食很忙集團在大會上正式亮牌:與500+正品大廠深度戰略合作,100%商品直採,實現去經銷商化。

不僅如此,量販零食也在主動謀變。零食很忙也在推出自有品牌產品。實際上,品牌商因爲既有體系和維持價盤的原因,抗拒與零食折扣店的合作。

在零食賽道上,品牌與渠道之爭一直是此消彼長。當零食行業的新風口來臨,有着品牌的生產企業會跟隨變化去動經銷商的奶酪嗎?誰也不敢給出肯定的答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將持續關注。

(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