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憲超

北大荒(600598)是我國目前規模較大、現代化水平較高的種植業上市公司和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是由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北大荒集團)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機裝備、農業科技、組織管理等方面,北大荒均具有顯著優勢,處於同行業領先水平。截至2021年,北大荒的糧食生產已經實現“十八連豐”。

一直以來,黑龍江省都是糧食大省,其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地位持續鞏固。日前,黑龍江省提出,要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18億畝以上,產量保持在1500億斤以上;千方百計擴種大豆,大豆種植面積增加1000萬畝以上;加強黑土地保護,新建高標準農田1100萬畝。

毫無疑問,北大荒在黑龍江省完成上述目標的過程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日,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採訪團來到黑龍江省,走進北大荒。證券時報副總編輯何偉就糧食安全、黑土地保護等一系列備受關注的話題,與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進行了深入探討。

糧食生產有望“十九連豐”

據瞭解,作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和“主力軍”的北大荒,今年播種面積達1042.95萬畝。在各種農作物當中,水田佔比近70%,旱田作物(玉米)佔比約48%,大豆佔比超50%,其餘爲雜糧雜豆及經濟作物。

“與過去歷年相比,今年的糧食生產還是存在一些不同。”王守聰說,按照國家擴種大豆計劃,公司區域內擴種大豆麪積,比去年增加40%以上;另外,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展了農業高端品牌專屬基地建設,建設優質水稻、鮮食玉米、大豆、飼用玉米、小麥及山特產品等六大專屬基地,建設面積66.1萬畝,重點在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提高農產品品質。

5月下旬,黑龍江省的水稻即已完成插秧,意味着春耕工作圓滿收官,農業生產全面轉入田間管理階段。截至目前,公司區域內降雨時空分佈均勻,雨量豐沛,所有作物均實現一次播種保全苗,整體苗情長勢較好,爲實現“十九連豐”奠定了良好基礎。

王守聰說,下一步田間管理階段,將充分發揮北大荒農業股份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程度高的優勢,既要全面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防止大面積病蟲害發生;又要做好重大突發自然災害預測預報和防控,切實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更要因地制宜補充作物所需中微量元素和葉面肥,促進作物後期生長和提質增產;提前做好農機改裝和老舊農業機具更新,全面推進機收減損,確保顆粒歸倉。

“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北大荒秉承“科技第一”的理念,推進大數據,物聯網、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應用,實現了從“人拉肩扛”到全程機械化、從“靠經驗”到“靠數據”的華麗蛻變,讓幾千年來“看天喫飯”的農業生產變成運用現代化科技的智慧農業,讓中國飯碗裝上質量更優、綠色安全的北大荒糧。

據王守聰介紹,近年來,北大荒不斷加強先進實用性技術研發、集成和推廣,聚焦農業領域科技前沿,每年開展各類試驗示範300餘項,累計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型專利50餘項。

通過不斷加強合作交流,北大荒積極推進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及相關領域科研機構的協作,搭建信息共享與合作交流平臺,建立了有效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及推廣機制。

“近年來,公司不斷強化科技人才支撐,廣泛引進農業科技領域專業性人才,並在生產實踐中強化開發、培養和儲備。通過科研立項、公平競爭與高效激勵等辦法,人力資源配置得到持續優化,營造了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當前,公司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75%以上,每年科技投入2000餘萬元,並逐年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王守聰說。

機械化率達99%以上

北大荒是黑龍江省重要農業企業,目前擁有16家農業分公司,主要生產水稻、玉米、大豆等農產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機械化,北大荒農機裝備水平得到逐年提升,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21年末,區域內實現農業機械總量達32.93萬臺(套),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60.99萬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9%以上。

“北大荒的發展思路是遵照‘科技爲本、金融爲用、管理爲綱、協同爲要’的經營方略,圍繞科技上項目,圍繞項目抓資本,圍繞資本創效益,全面構建‘農地運營+數字科技+資本運營’的新發展格局,全力打造一流高科技農地運營商、農業服務商和投融資平臺,持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助力企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王守聰說。

在王守聰看來,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應在繼續保持經濟發展總體規模優勢的同時,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堅持走綠色均衡發展的新型道路,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職工羣衆。

“北大荒已把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與公司使命緊密結合,將其內化爲公司發展和企業行爲的有機組成部分,三者之間互爲依託、密不可分。”王守聰說,企業的終極目的就在於爲社會創造財富,爲社會貢獻價值,經濟利益只是它創造財富之後的自然結果。

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

作爲一家農業企業,北大荒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

“但是應該清楚地看到,高品質的產品仍佔比較少,品種結構還需持續優化,缺乏品牌影響力。”王守聰坦言,新時期、新形勢對農業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農產品供給質量提出了新挑戰,從過去的喫飽變爲要喫得好、喫得更好、喫得更有營養、喫得更健康,這給北大荒優質農產品的供給,給品牌農業建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作爲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國家隊”——北大荒圍繞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四個農業”,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加快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在穩定作物產量的基礎上,北大荒以提升水稻、大豆等主要農作物品質爲核心,引進高產、優質、抗病品種,爲實施農作物品牌建設打好基礎。針對農業生產的限制因素,北大荒開展全程機械化、配方側深施肥、控氮減磷穩鉀優化施肥、科學灌溉、綜合防病、種養結合、稻米品質提升、高油高蛋白大豆選育以及信息化等關鍵技術創新研究,着力完善標準種植、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和智慧農業四個生產技術模式,通過管理區示範基地和科技示範戶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

“北大荒在秉持品質至上理念的同時,堅持‘種出來’‘產出來’‘管出來’‘講出來’‘樹出來’,深入挖掘文化資源,使農業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向‘微笑曲線’的兩端進軍。”王守聰表示,公司組織各基地構建了“綠色(有機)種植+認證管理”綠色種植模式,確保種出來的稻米,實現高端優質特性。

黑土地保護刻不容緩

黑龍江被譽爲“中華糧倉”,在擔當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對於“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王守聰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認爲,要在保護黑土地上持續下工夫,在糧食增產提質上繼續挖掘潛力,在關鍵時刻生產出的糧食要能供得上、調得出。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東北地區的黑土地素有“耕地中的大熊貓”之稱。作爲我國重要的糧倉,黑龍江現有耕地面積2.579億畝,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56億畝,佔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6.1%。

近年來,由於土地肥力長期透支,黑土地正出現變瘦、變薄、變硬現象,保護黑土地已經刻不容緩。2021年12月23日,黑龍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已從今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

“《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的實施,其實已經爲我們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指明瞭方向。”王守聰認爲,保護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最爲關鍵的就是要嚴格按照《條例》要求,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行爲,圍繞“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不斷強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

據介紹,在黑土地保護與利用上,北大荒集團通過良種良法良田配套、農機農藝農人結合、種養生態循環走出了一條開發與保護並舉的黑土地治本之路。

據上一輪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結果顯示,北大荒集團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44.6克/千克(折4.46%),比全省平均高8.4克/千克(折0.84%)。

北大荒採取的主要做法是進一步加強農田基礎設施。目前,公司已擁有高標準農田700餘萬畝,田間路網建設、大中型灌區建設、侵蝕溝治理、農田防護林建設等農田基礎建設均有序推進,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了黑土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推進大豆產業振興發展

“由於我國大豆產需缺口太大,僅靠國內生產難以滿足需求,大豆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暫時難以改變。從長期看,隨着國內居民膳食結構的改變,未來蛋白質需求及健康需求會越來越大,高蛋白大豆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需求量會隨之增大,所以,擴大高蛋白大豆種植面積仍然是剛性需求。”王守聰表示,北大荒集團立足自身獨特優勢,充分發揮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戰略核心作用,全面推進大豆產業振興發展,堅決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2021年,北大荒種植高蛋白大豆77萬畝,佔大豆播種面積的63%。

據王守聰分析,在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方面,應該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通過糧豆輪作倒茬,在適度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的同時,改善土壤肥力,實現糧豆持續均衡高產優質。相關部門要強化政策宣傳引導,繼續實施耕地輪作試點補助政策,在耕地輪作試點技術路徑上以玉米與大豆輪作爲主,減少大豆重茬,促使玉米茬全部種植大豆。

同時,要繼續探索開展“稻改豆”試點,適當調減低產低質低效和地下水超採區的井灌區水稻種植面積;對地勢較高,種旱田作物不發生澇害的稻田,規劃建設“水旱轉換田”,在解決稻穀積壓問題同時提高大豆種植面積大力實施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整理項目,通過提高農田標準和增加可利用土地數量,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在擴大農業保險面積的同時,爭取擴大險種,減少大豆生產風險,保證農戶收入不減。這些舉措有望進一步擴大大豆種植面積。

在保證大豆種植面積基礎上如何實現增產,王守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要因地制宜推廣模式栽培,挖掘單產潛力,集成組裝高產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重點挖掘大豆增產潛力,全面提高大豆品質;在品種應用上,要重點加強高產優質種子研發培育,推廣畝產在350斤以上的高產優質品種;在栽培技術上,要重點推廣應用大壟密植和三壟栽培技術。其次,要培育新型主體,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完善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大豆規模化種植,在促進大豆生產節本增效和農戶增收基礎上,不斷增強大豆市場的競爭力和佔有率。最後,要圍繞防災減災,科學開展病蟲防控。重點加強幹旱、洪澇、颱風、冰雹和低溫凍害等監測預警,分析研判災害影響,及早制訂完善技術預案,提前落實防禦措施,推進科學抗災。

“目前,我國在大豆生產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大部分侷限於GIS、GPS、RS單項技術領域與農業領域的結合,沒有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基本處於示範階段。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使用會大大提升農業的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強以信息化技術爲先導的智能化、自動化技術與裝備的研發製造,既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現實要求,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以,未來信息技術將在農業領域大有可爲。”王守聰認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