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方日報

2024廣州市屬國企混改項目推介會在穗舉辦

混改“東風”激活國企“春水”

“新活力 新動能 新國企”2024年廣州市屬國企混改項目推介會在穗舉辦。主辦方供圖

3月28日,由廣州市國資委主辦、廣州金融發展服務中心承辦、廣州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協辦的“新活力 新動能 新國企”2024年廣州市屬國企混改項目推介會在穗舉辦。

活動邀請了多名專業投資機構、民營企業代表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參會,通過企業路演、產融對接形式,對外釋放企業混改信號,現場推介混改項目,助力企業吸引優質投資者,讓混改“東風”激活國企一池“春水”。

推介會上,13個燈塔項目集中亮相,廣汽集團如祺出行項目、廣州工控集團廣州電纜廠和萬力輪胎項目、廣州交易集團碳排放交易中心項目等4個項目進行了集中路演,越秀集團、廣州產投、廣州金控與致景集團,廣州工控集團與聖豐集團,人才集團與國改雙百發展基金舉行了合作簽約。

●南方日報記者 黃楚旋

亮家底

穗國資系統

近年規模最大推介會

據介紹,作爲近年來廣州國資系統規模最大的、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爲主題的推介會,本次活動旨在藉助專業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投資的風向標作用和主導力量,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提高市屬國企核心競爭力,爲廣州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貢獻國資國企擔當。

推介會上,全市國資國企主動亮出“厚實家底”,精心篩選和策劃每個項目,涵蓋新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建築、批發零售、餐飲、人力資源等多個行業領域。

始創於1608年、已有416年曆史的廣州市致美齋醬園有限公司也在本次推介名單之列。致美齋黨總支副書記龐宗飛介紹,目前正在陽西投資建設新生產基地,預計2025年全面投產,投產後將徹底解決產能瓶頸。因此,在新舊動能轉換期和大發展的窗口期,致美齋希望引入戰略理念趨同,且對產品研發、市場拓展、業務佈局、品牌提升等專業能力有協同效應的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做強做大致美齋品牌。

充分整合來自外部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市場等資源,將有效在產業鏈協同、公司治理、機制等方面賦能國有老字號企業,進一步加快推進老字號企業的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煥發老字號新活力。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本次推介的混改項目均注重引入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積極向投資者釋放董事席位,合理設置股權結構,致力於發揮投資者在優化治理機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健全市場化經營管理機制方面的重要作用。

推介會現場,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混改項目吸引了許多投資機構代表的關注。相關代表告訴記者,在“雙碳”目標確立的背景下,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國有企業在部分特定領域有資源稟賦優勢,投資機構可以利用其市場觸角,和國企混改項目相結合,從而實現雙贏。”相關代表說。

“廣州市將一如既往地提供優惠政策、優質服務、優良環境,爲各類企業實現發展壯大創造更好的條件。”廣州市政府副祕書長馬曙在致辭中表示,希望各方能夠藉機進一步加強股權融合、戰略合作、資源整合,不斷提升發展“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實現協同共贏和高質量發展。

謀發展

國企混改來到

深化改革新節點

2023年6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標誌新一輪改革正式啓動,重點圍繞優化資源配置、完善體制機制、健全制度保障等三個方面深化改革。關於混改的措辭,已經從“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變爲“同各類所有制企業一道,積極探索深化合作的有效模式”。

同年底,國務院國資委定調“國民共進”協同發力。在新時代新徵程上,國有和民營經濟的共同發展,已成爲當前改革和發展的重點。

“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來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節點。”在中山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主任、嶺南學院院長、教授李善民看來,要實現以更大力度佈局前瞻性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要任務,不能僅僅只靠國有資本。如何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發揮社會資本特有優勢、引導社會資本與國有資本一齊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成爲當前急需攻克的難題。

推介會上,既有推動Robotaxi商業化落地的如祺出行項目,也有應用於新能源領域的廣州電纜廠有限公司項目、萬力輪胎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科技感十足。

李善民建議,國有企業應瞄準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形成標誌性成果,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深地深海、激光製造等前沿領域形成標誌性產品。同時,與具有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潛力的民企與外資開展全方位混改。

國有企業在資源儲備、政策支持、行業影響力等方面具備優勢,社會資本與民營企業則長於靈活性、市場平臺、創新性等方面。國企混改的終極目標,在於通過引入多元化的資本和市場化的經營機制,激發國企的活力,盤活國有資源的效益,提高國有資本的回報率。

李善民也指出,過去幾年,國企混改在企業的數量和規模上都有增加,但也呈現出“重在混資本、輕在改機制”的情況,涉及到治理模式、經營機制等深層改革方面的並不多。因此,需要結合硬實力方面的“混資本”和軟環境方面的“改機制”,方能有助於參與混改的企業共同取長補短、相互促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