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字公瑾,三國時期東吳名將,也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以傑出的軍事才能,率吳軍在赤壁大敗曹操,爲後人所傳頌。真實的周瑜英俊挺拔,風度不凡,而且從小志向遠大,好學有德,胸襟開闊。他還富於浪漫氣質,琴藝不凡,即使喝醉了酒,都能聽出曲調中微小的失誤。不過他脾氣很好,從不指責樂人,至多回頭看一眼而已。因此被稱爲“曲有誤,周郎顧”。三國裏要論文治和武功最厲害的帥才,非周瑜周公瑾莫屬了。周公瑾是東吳的四大英將其中之一。

周瑜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東漢的太尉,父親任洛陽令。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他並沒有在音樂上沒有進一步發展,而是一面攻讀經書、兵書、練習武藝;一面注意當時形勢的變化,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輔佐賢明人物建樹大業,實現天下統一。

中平六年,周瑜渡江前往江東投奔了孫策。不久,孫策被刺客殺死,其弟孫權繼承其位,命周瑜管軍事和行政事務。在周瑜的輔佐下,經過幾年的努力,孫權的實力逐漸增加,江東的局勢日趨穩定。並且得到了孫權的信任和重用。

在赤壁之戰中,人人都以爲諸葛亮是赤壁之戰的主角,諸葛亮只是軍事而已,周瑜纔是真正的統帥三軍之人。周瑜有勇有謀,軍事才華卓著,是孫權的左膀右臂,對孫權的事業和東吳有着很大的貢獻。曹操聰明絕頂,一世梟雄,身邊的謀臣數不勝數,但最終還是敗給了周瑜,也說明周瑜目光如炬,看人很獨到。

當時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就想吞併江南、統一天下。他親自率領80萬大軍沿漢水、長江東進,企圖先消滅劉備,然後順江東下,兼併東吳。東吳部門謀臣被曹軍號稱80萬的聲勢嚇壞了,主張議和,孫權在戰和之間猶豫不決。魯肅勸孫權召回周瑜,周瑜一回來便爲孫權分析了曹操的劣勢。

但其實八十萬大軍只是一個虛數。曹操南征荊州時,從十五六萬北方軍人中抽調出步兵八萬人、騎兵一萬餘人,但調集來南征的軍隊沒有全部都參戰。旱路運輸限制了出戰的兵力。在一條線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萬,超過此數,不僅道路擁塞,後勤也無法保障。所以最多也就是七萬人。而孫權方面則是五萬人馬。

曹軍數量雖然是東吳水師的數倍,但在江面上遭遇,真正能夠面對面格鬥廝殺的水軍數量受到一定限制。這一仗後,周瑜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佔領了陸口,曹軍只好在對岸的烏林安營紮寨。曹軍的精銳騎兵,在這樣的地帶也發揮不了作用。最終火燒曹營。曹軍所失的元氣,多年後才恢復過來。

由此可見周瑜的能力,但是還有這樣的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很多人都認爲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究竟是這樣嗎?赤壁之戰後,孫權拜周瑜爲偏將軍兼南郡太守屯據江陵。後因戰事往京口面見孫權,在回江陵途中,走到巴丘時,因箭傷復發而病逝,年僅36歲。周瑜短短的人生,以他敏銳的政治眼光和傑出的軍事才能,爲輔佐孫策、孫權建立和鞏固東吳政權,做出了重大貢獻。孫權評價周瑜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陳壽評價周瑜:“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