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隨着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儘管我國“AI+醫療”起步晚,但卻發展非常迅速。

2024年1月末,東軟集團發佈了2023年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0.72億元到0.86億元,將實現轉虧爲盈。

不過,東軟集團光鮮亮麗外表的背後,卻可能也是一地雞毛。

相關資料顯示,前身是東北大學校辦企業的東軟集團,如今是一家市值超過100億元的A股上市公司。經過多年發展,東軟集團業務覆蓋面廣,涉及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及軟件產品與服務等多個領域。

外包,成爲了東軟的軟肋之一。此前,因爲多個地方的承包項目系統崩潰,導致外界對其專業性質疑,這給東軟造成了口碑上的損失。

然而,也存在着船大難掉頭的情況。雖然東軟集團涉及項目多,卻曾深陷盈利難的困境。2022年,上市27年的東軟集團首次出現虧損,金額高達3.43億元。而2023年年度業績預告顯示,東軟集團的業績增速也並不算樂觀。

那麼,作爲一家歷史悠久的巨型軟件公司,東軟集團準備如何突破困局呢?

1、佈局“大而全”卻深陷盈利難

成立於1991年的東軟集團,早在1996年就已經掛牌上市,是國內第一家上市的軟件企業。

雖然東軟集團屬於一家軟件公司,早年主要做軟件產品,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東軟涉獵的業務已經非常廣泛,包括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企業數字化轉型、國際軟件服務等衆多領域,併成立了東軟醫療、熙康、望海、東軟睿馳、融盛財險等多家公司。

毋庸置疑,按照東軟的規劃,希望能夠走多元化發展之路,在各個領域都實現穩健增長和良好業績。

但現實往往和理想有壁壘。東軟集團2022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46億元,扣除東軟睿馳不再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的影響後,同比增長14.8%。公司歸母淨利潤爲-3.43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5.29億元。

分行業來看,東軟集團醫療健康及社會保障、企業互聯及其他、智慧城市和智能汽車互聯四大主營業務的營業收入分別爲19.82億、35.80億、16.63億、22.39億,毛利率同比增減分別爲-6.85%、-5.82%、-5.00%、-5.83%。

從以上可以看出,四大業務的毛利率與上一年相比均呈現下降狀態,而醫療健康的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爲-6.85%。

對於出現虧損情況,東軟集團主要歸咎於外部因素影響,導致項目交付驗收、項目回款等方面遭受了較大沖擊,才使得全年業績未能完成年初計劃。

但數據證明,儘管東軟集團2023年的財報數據已經迴歸正向增長,但增長情況卻不算樂觀。前三季度營收、歸母淨利潤分別增長了12.56%、4.71%,很顯然,東軟陷入了業績增長緩慢的困境中,難以支撐該公司的長遠發展。

與此同時,東軟集團寄予厚望的拆分上市之路也並不順遂。

和多數大企業一樣,東軟集團將業務進行分拆,就是期望可以收穫更多IPO。2020年9月,東軟教育成功在港交所掛牌後,東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東軟醫療、東軟熙康、東軟望海、東軟睿馳,也都被寄予厚望能在科創板上市。

但現實遠不如想象般美好。譬如東軟熙康,接連三年遞交四次招股書才最終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爲 “互聯網護理第一股”。然而,還沒等東軟熙康坐享成功喜悅,就因在上市首日破發而使不少投資者喪失信心。

第一財經報道稱,2023年9月底,東軟熙康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發行價爲4.76港元/股,上市當天以2.72港元/股收盤,當日股價跌幅逼近43%。

此後,東軟熙康的股價也一直低迷,3月25日收盤價爲1.14港元/股,股價不足發行價的三分之一。

此外,被譽爲“國產CT一哥”的東軟醫療,其上市之路也是一波三折。2020年,東軟醫療曾經向上交所遞表希望能在科創板掛牌。時隔不到一年,東軟醫療將上市地點改爲香港,連續三次闖關IPO,卻始終無疾而終。

和很多大企業一樣,東軟集團雖然家大業大,但實際業績走勢差強人意,想要打造的上市公司集羣也難以如願。

2、被困在“外包”的東軟

作爲一家發展了30多年的老軟件公司,東軟如今的困局,也和其當初選擇的發展路徑密不可分。

衆所周知,東軟集團是一家軟件研發企業,早期曾做過軟件開發,但之後因爲盜版的原因,東軟曾放棄了獨立軟件產品研發,而是走上了國際外包的道路。

在中國軟件企業發展的道路上,由於印度軟件外包業務的成功,一度在國內掀起了一波軟件外包熱潮,甚至一度成爲軟件行業爭論的核心。

2006年,在中國軟件創新發展與國際化峯會論壇上,東軟創始人劉積仁曾與中國工程院士倪光南就中國是否應該效仿印度軟件外包模式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當時,倪光南認爲軟件外包沒有技術含量,難以發展成爲核心業務。同時,印度走“軟件外包”模式,是因爲不像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譬如製造業就對嵌入式軟件有着很大的需求。

但劉積仁堅持認爲,軟件外包是提升中國軟件企業競爭力和成熟度的最佳方式。

事實上,從商業角度來看,劉積仁的選擇也無可厚非。畢竟,當年知識產權保護並不完善,盜版氾濫,如果不走外包之路,或許東軟都難以走到今天。

2005年,我國軟件外包服務市場規模達9.2億美元,佔全球軟件外包的2.3%。而在同一年,發展迅速的東軟,一躍成爲國內最大的軟件外包企業,在次年其外包營收首次超過1億美元。

儘管東軟在軟件外包之路上走得順風順水,但敏銳的劉積仁意識到,國際外包行業正在走下坡路,轉型纔是硬道理。

隨後,國際外包收入佔東軟總營收的比例不斷降低,東軟絕大部分收入變成來自政府信息化訂單。

表面上看,東軟已經成功轉型,但實際上,東軟並沒能真正撕掉外包這個標籤。

2022年,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網》發佈的軟件出口和服務外包榜單上,東軟同時獲得“2021年度軟件出口排行榜”和“2021年度服務外包排行榜”雙項第一。

同時,東軟接二連三被爆出敏感事件,也被詬病是因爲長期做外包業務,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

2022年,在疫情期間發生的“成都核酸系統兩度崩潰”事件,令東軟集團陷入輿論的風口浪尖。

無獨有偶,西安“一碼通”也曾出現兩次較大範圍崩潰,負責“一碼通”軟件開發和維護的西安東軟則被質疑專業性。雖然東軟集團當時在互動平臺回應稱故障與應用層無關,卻難以被大衆接受。

《中國經濟週刊》報道稱,一位信息科技業內人士表示:“作爲公共系統,東軟提供的‘全場景疫情病原體檢測信息化解決方案’,不只是單獨作爲一套軟件進行售賣,而是提供了整個體系的解決方案。因此除非東軟拿出壓力測試報告證明應用系統、服務器性能等滿足高併發需求,否則只說是網絡原因很難讓人信服。”

3、加大研發投入,寄託AI賽道

事實上,東軟集團研發的系統頻繁出現問題,與其研發投入低有一定關係。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東軟集團全年研發費用爲9.21億元,佔全年營業收入的比重爲10.24%,較上年增加0.48億元,增幅爲5.50%。雖然東軟集團研發投入不低,但與中國軟件、科大訊飛等其他軟件公司相比,其研發費用卻明顯偏低。

據2022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東軟集團研發費用3.38億元,佔銷售額的比重接近10%;而中國軟件研發費用9.72億元,佔銷售額比重高達27%;科大訊飛研發費用14.39億元,佔營業額比重高達17.9%。

不過,東軟集團正在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似乎有意彌補劣勢。

東軟集團財報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期間費用爲15.47億元,與上一年相比增加了1.35億元。細分至公司不同部門的成本,其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均出現了不同比例的增長,分別爲1.36%、4.89%、9.19%,可以看出其研發費用的增長最多。

此外,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增登記軟件著作權136件,新申請專利75件,授權專利75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66件,主要分佈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領域。

同時,東軟集團也在積極求新求變,努力抓住AI的風口,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在醫療領域,東軟集團推出了多款AI+醫療行業應用,包括添翼醫療領域大模型、飛標醫學影像標註平臺4.0、基於WEB的虛擬內窺鏡等。全面進行“AI+領域應用”人工智能生態圖譜戰略佈局。在汽車領域,東軟集團則推出了數字體驗設計系統“OneUX”,致力於實現讓軟件定義汽車。此外,東軟集團還和百度在大模型方面深度合作,是百度生成型大模型AI產品文心一言首批生態合作伙伴。

在很多人眼裏,成立三十多年的東軟集團已步入中年,求穩或許纔是更好的發展途徑。但劉積仁卻認爲,東軟在發展過程中,其實還有巨大的能量和空間還沒有釋放,爲了變得更好還可以不斷變革。

要知道,曾經的金山也和東軟一樣因爲盜版問題苦惱過,但金山卻依舊堅持開發WPS,如今成爲了中國市值最大的軟件公司。

現如今,新風口AI正在吹向軟件行業,又給了東軟再一次選擇的機會。希望這一次東軟可以牢牢抓住,真正登上巔峯。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牛刀財經”(ID:niudaocaijing),作者:周銘,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