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業行家

忙不迭地翻閱券商年報的行家,收到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曾深陷MPS事件的光大證券,終於打了個翻身仗。而這家券商人均薪酬超過兩位數的增幅,更是引起了媒體關注。

終於翻紅的業績

3月28日晚間,光大證券披露了業績數據:全年營業收入100.31億元、同比下降6.94%;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2.71億元,同比增長33.93%。

合併利潤表顯示,光大證券自營業務大放異彩,攬收25.16億元,同比激增129.39%。其餘主營業務中,經紀業務收入27.70億元,同比下降16.00%;信用業務收入17.99億元,同比下降14.00%;投行業務收入10.31億元,同比下降19.56%;資管業務下降32.97%,攬收10.09億元。

扣非銳減的原因

行家注意到,光大證券“扣非淨利潤”數據,表現有所不同:2023年這一指標爲18.73億元,較2022年的29.14億元銳減35.74%。

光大證券特地註明,因全資子公司光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簡稱:光大資本)簽署執行和解協議等事項,形成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無關的或有事項產生的非經常性損益21.3億元:這一數值,幾乎相當於全年歸母淨利潤的半數。

同樣的金額,還以“預計負債淨轉回”的方式出現在“營業外支出”中。

進一步追查,行家找到了原因。

自MPS事件爆發以來,光大證券連續數年受到波及。對業績影響最大的涉訴事項,來自招商銀行和華瑞銀行的追債。兩家機構作爲浸鑫基金的優先級合夥人,向光大資本發起了曠日持久的訴訟。從2018年起,光大證券逐年爲此計提負債。

2023年9月,光大證券發佈公告稱:光大資本已與相關方簽署執行和解協議,以26.4億元履行兩案終審判決確定的全部支付義務。其中,與招商銀行的執行和解款分期四年清償,與華瑞銀行的執行和解款一次性清償。

據公告披露,“和解資金主要來源於相關訴訟前期凍結資產及後續處置變現所得,一時退出困難部分,公司或子公司可在必要時向光大資本提供流動性支持、借款等形式的相關財務資助”。

多年舊案,一朝了結。“輕裝上陣”的光大證券,在券業江湖也有了新的作爲。

大幅增長的薪酬

在降薪裁員的傳聞和實證中,光大證券的人均薪酬,也有超乎同行的表現。

這不,行家瞥到一則援引Choice數據的媒體報道,赫然顯示:光大證券員工人均薪酬從46.61萬元增至51.28萬元,同比增長10.02%。

要知道,上市券商人均薪酬普遍下滑,尤其是頭部券商中金公司國泰君安,同比降幅均是兩位數。而光大證券這一增幅,目前僅次於國海證券(12.57%)。

另一方面,光大證券的高管薪酬,也出現了明顯的反差。

2022年4月,時任光大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閆峻被撤銷黨內職務,降職處分。光大銀行副行長、董事會祕書趙陵空降光大證券,於2022年6月正式履新董事長、執行董事。這位新任掌門,2022年度的稅前薪酬爲185.93萬元;而2023年則是238.33萬元,增幅相當明顯。

同在高管列表中,執行董事、總裁劉秋明,2022年的稅前薪酬爲272.89萬元,另有此前年度遞延獎金92.21萬元,合計365.10萬元。而在2023年,他的薪酬同比下降17.25%,爲225.82萬元,並且年報中沒有提及其遞延薪酬。

除首席信息官房曄降薪8.62%外,光大證券目前在任的主要高管,薪酬降幅均在25%左右。

在兩極分化,頭部通喫極爲明顯的的證券行業,光大證券的薪酬差距有所縮小,這是否是積極的信號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