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黃澤正

編輯丨張麗娟 

去年初,王小川在清智孵化器的路演廳做了第一次媒體見面會,第一次展示了7B參數的百川智能大模型。王小川表示很喜歡清智孵化器的創業氛圍,特別是路演廳背景牆上用醒目黃字寫着的“I LOVE AI"。 

今年以來,張煜的郵箱裏,已經收到了將近200份BP (商業計劃書) ,BP的發送者很大一部分來自頂尖高校的在校教授和學生,BP的核心主題都是AI。 

在大模型狂飆猛進的一年裏,清華系創業者成爲了時代的寵兒。月之暗面、百川智能、智譜AI、面壁智能、深言科技這些出自清華的明星創企,身邊從不缺少聚光燈。 

而現在身處幕後的清華系基金和AI創業孵化器,也受到業界的關注。 

作爲一支由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 (AIR) 支持成立的早期創投基金和創業孵化器,清智孵化器去年六月運營,共孵化18家企業,其中9家新獲得融資,總額36.5億元人民幣。清智資本投資9家AI初創企業,這些公司融資總額12.5億人民幣,幾乎涵蓋了AI的各個領域。 

在成立清智孵化器之前,張煜曾在微軟工作超過15年,在這期間,張煜擔任過微軟全球“創新杯”大賽評委及亞太區組織者,帶出多個成功的早期AI創業項目,還主導成立了微軟創新中心和加速器,積累了豐富的產業孵化經驗。 

但是“市場上並不缺少孵化器,也不缺創投資本,如何能做出一流的AI孵化器和創投資本?”,帶着這個問題,張煜離開微軟,經歷過幾家上市公司高管,還自己創過業,8年以後,張煜選擇追隨張亞勤博士組建了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清智孵化器和清智資本也應運而生。 

面對洶湧而來的大模型時代,張煜認爲,中國在基座底層技術 (超大模型) 方面還落後於美國,國內優勢在於擁有最多、最廣泛的AI應用場景和數據。 “但國內AI偏偏技術理想派很多,能把商業、市場和技術結合起來的人卻很少。” 這與市場主流的聲音似乎有些不同,畢竟去年以來大廠都在投入巨量資金研發底層大模型。 

帶着對清智的好奇,凡卓資本合夥人王夢菲與剛結束硅谷之行的張煜進行了一場對話。雙方聊到了 中美大模型之間思路的差異、大模型創業要踩的坑、大模型的商業化機會,以及作爲投資者,如何幫助技術理想派,真正做好一家公司……

應用端,是中國最大的優勢

也是最應該抓住的紅利

王夢菲: 你經常去國外出差,不知道跟國內相比 (硅谷) 那邊關於AI氛圍怎麼樣?大模型真正能像想象中那樣賦能日常生活,大概還有多遠的距離,或者怎麼預期? 

張煜: 短時間不好預期,因爲AI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現在的模型框架也並非沒有問題。一些科學家和大學教授都提出一些新的框架模型,大家都還在探索。 

就AI氛圍而言,在國外AI已經深入人心。 幾乎所有創業公司都在以生成式AI爲核心去思考問題,然後創造自己的解決方案,推出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國內可能還是從AI輔助的角度去看,這是最大的不同。當然本質上殊途同歸, 最終AI還是要解決實際的問題。

王夢菲:市場很關注中美在技術以及實際落地上的差距有多大?有人說差距可能在5年到10年,也有一些人認爲工程上的能力會快速被補足,在未來的8-12個月 (就能) 追趕上,你怎麼看中美的差距? 

張煜: 就技術的發展角度而言,美國是遙遙領先,但技術領先並不一定未來產生的價值就最大,這是兩件事。從中國的角度來講,跟美國對比有三個優勢。 

首先最根本的人才優勢: 在這一點上中國並不落後於美國。美國有很多頂尖科學家、工程師把大模型不斷往前推進,但中國發展的也不慢。美國無論是蘋果、谷歌、OpenAI,還是一些小的公司如Pika,裏面的科研人員,很大比例是華人。從這個角度上講,中美不存在特別大的代差。 而且有後發優勢,前人做了大量探索,花了很多成本,後面的人就省了試錯成本。

第二是電力: 智能湧現的一個基礎條件是算力要足夠,沒有算力基礎科學家再牛也無法產生一些新成果。而超大算力是傳統電力供應不了的,所以大多數大型數據中心都建在水電站附近。讓美國在發電量上提高兩倍、三倍、四倍,其實比做大模型要難得多。 

而中國現有的電力供應,大概是美國的2倍左右,隨着以光伏爲代表的新能源繼續發展,未來中國的能源優勢還會更大。 

第三點,我覺得是應用優勢、場景優勢: 美國現在做了大量技術框架,但最大、最豐富的場景還是在中國。包括大模型的基礎訓練需要海量數據,中國在數據層面也有巨大的優勢。 

王夢菲:確實,就像中國也沒有發明互聯網,但在互聯網時代,其實中國的創業者一點不比美國的遜色。 

張煜: 完全贊同。 

王夢菲:人工智能正越來越變成一個普惠化技術,特別像ChatGPT和Sora問世後,掀起了軒然大波。我記得在春節的時候,跟家裏人喫飯,我父親都問你看沒看Sora,我覺得很有意思,AI正變得深入人心。從技術工作者的角度解讀一下,我們應該怎麼去關注AI的趨勢? 

張煜: 過去決策式AI的一個基本特徵是降本增效。比如過去安防,可能用人來看,現在不用人來看了,AI可以自動判別,就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但是從大的方面講, 決策式AI並不創造新事物。 生成式AI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創造內容,所以也能創造價值。另一方面,以ChatGPT爲例,它做了一個很好的人機界面,在這個界面人和機器能更好地相互理解和對話。 

所以比爾蓋茨先生認爲,ChatGPT是他有生以來見到的第二次巨大革命,一次是Windows 的誕生,當然蘋果認爲是iPhone。 

Windows實際上是人做了一個界面去理解機器,界面上的所有button (按鈕) ,所有功能都是人設定好的,只能通過這個界面去理解機器。但以ChatGPT爲代表的新一代通用生成式AI,實際上是人創造了一個框架,然後框架通過人的邏輯,去跟機器直接交流。 

這就是新一代AI的第二個特徵,它大幅降低了AI的使用門檻,使得AI變成一個企業和個人的基礎競爭力。 不掌握AI,未來企業就沒法生存。 當然只掌握AI也不夠,可能還得掌握更多的技能。 

王夢菲:關於商業化,創業者怎麼樣找準自己的位置,怎麼樣能快速去跑自己的PMF (產品市場匹配度) ,有哪些建議? 

張煜: 我覺得有兩方面,一方面叫 創業顛覆性 ,就是創造出一個新的技術,達到以前沒有的一個高度,顛覆性的技術肯定有很多應用暢想的空間。 

我們力圖尋找AGI浪潮中下一個張一鳴、下一個馬雲,新的AI時代一定會出現這樣的人,他在哪不知道,但是我們要去尋找。 

另一方面是應用,找一些能迅速跟產業結合的場景。

相對而言,第一種的創業者可遇不可求,對大多數創業者來說,將AI跟自己的應用場景結合好,深入產業迅速產生價值,纔是理想狀態。 

拋去情懷,大模型更要關注盈利

王夢菲:有人說現在投資機構已經再也不相信夢想了。你覺得AI時代的投資邏輯,對比之前移動互聯網時代,應該做哪些調整?包括作爲投資人來說,我們應該如何更快地跟上這個時代? 

張煜: 現在已經不是那個能爲情懷去投資的時代了。作爲基金管理人來說,肯定還是要對LP負責。 

回到一個基礎經濟學原理,一個行業如果想獲得超額利潤,大概有兩個方式, 在市場競爭不充分的條件下,建立自己的不對稱優勢;如果在市場競爭充分的條件下,就要靠壟斷。

我覺得當前AI還到不了壟斷的時代,所以創業企業就要在快速發展中建立自己的不對稱優勢。 這個優勢可以是相對的技術優勢,或者是相對的行業壁壘、行業理解。

比如清智最近投了一個企業,主要做行業垂直領域AI,他所有的數據是非常完整的一套行業數據。我幾乎測試過市面上所有的通用AI工具,一些深入到行業內的數據集,都沒有cover (覆蓋) 到,這就是它的優勢。 

而且像一些私域數據,可能以後也不會公開,越到一些具體的應用場景,其實越能建立一些認知上的壁壘,拿到一些獨家數據。所以我覺得在行業大模型領域創業可能也是一個大機會。 

王夢菲:有沒有一些AI大模型更容易落地的行業,或者場景,你最近重點關注的? 

張煜:大語言模型自然對語言理解是最充分的,今年以來,有很多AI的口語互譯項目很有特色。包括情感陪護、電商文案等可能都是大模型最得心應手,馬上就能進入的領域。 

下一步一個重要的應用方向, 應該是文生視頻,尤其是短視頻。

首先AIGC賦能到短視頻,加上一些氛圍,一些特效, (可以) 使短視頻更具衝擊力。甚至把一些想象的場景,變成一個可視化場景,等於開發了一個全新的短視頻世界。就像Sora提出的一個口號“重構世界模型”,如果世界模型真的能做成,那我們就可以在這個數字世界創造一切的場景人物。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也就說AI創造了一個新的經濟形態,這個新經濟形態獨立於現有的工業基礎和農業基礎,那它就可能變成第五產業。 

王夢菲:市場上關於開源、閉源的問題也有很多討論,在未來開源模型和閉源模型的差距是會越拉越大,還是可能閉源模型到了一個平臺期,開源模型會快速趕上,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張煜:其實最早從編程語言開始,就有開源閉源之爭。按以往的經驗,一般來講行業老大都是不會開源的。 

然後行業老二一看,沒人用他的產品了,那他說開源吧,開源之後讓更多人把智慧放進來,去研究、去發展、去推廣,由此形成一個生態,以此對抗行業老大。 

在大模型領域也是類似的情況,OpenAI非常領先,所以閉源。後邊的LLAMA2,包括馬斯克最近發佈的Grok,則都是開源模型。 

可以參考馬斯克做新能源車的經歷。馬斯克最早做電車的時候,大家都跟不上,導致特斯拉一家孤軍奮戰。後來特斯拉將自己的專利都開源了,大量後進的廠商就迅速跟進,實際上把整個產業生態都盤活了。中國的新能源車企也是受益者。 

所以開源閉源只是兩種不同的模式,最終結果應該是共存,相互競爭也會提高整個AI行業的水平。

大模型創業,要踩的坑只會更多

王夢菲:清智資本的口號叫“專注 AI、投資未來”。把AI寫到孵化器整個的願景當中,並不常見,爲什麼這麼篤定AI這件事情? 

張煜:我想有兩方面,一方面這是清智對於未來科技方向性的預測,我們認爲未來所有的事情,包括科技的發展,包括產品和服務,可能都會跟 AI 相關,而且AI還是起到核心的作用,這是我們對未來方向的一個判斷。

第二是因爲,清智的全稱是——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清華大學在設立這個機構的時候,目的就是爲了發展AI,研究AI的產業化,所以這也是我們對於AI未來發展的一個承諾。

王夢菲:越來越多投資人開始去投教授,教授創業從技術角度比較前沿,但是壞地方在於離產業的實際需求有一點遠。孵化器可以給高校教授提供哪些幫助和引導? 

張煜: 確實,我們投的所有項目大概30%- 40% 是高校背景的,因爲AI的核心還是科學技術、框架,是一套邏輯,就是屬於學術領域一部分。 

所以高校教授創業可能比社會創業者更有優勢一些,但是高校的教授確實有侷限性,對產業的理解,對於產品和服務跟市場的結合,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我們起到一個銜接的作用。我們告訴高校教授市場是怎麼樣的,同時也告訴市場,技術未來會帶來哪些產業的變化。

王夢菲:早期投資有很多失敗,很多坑,孵化器要和創業者共同經歷。有哪些踩坑經歷? 

張煜: 因爲我自己本身也創過業,大多創業的坑我自己都踩過。 

比方 (我們) 有一個項目是做3D生成的, 就是通過AI生成一個高精度的3D模型。在過去,三維動畫和科幻大片,建模的成本非常高昂。 

所以如果能用 AI 生成 3D 模型,針對媒體去做,感覺是一個很好的痛點。 但實際上並不容易。 因爲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場景,動作,還有情節,不是一個大模型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雖然媒體這條路走不通,但後來又發現市面上出現了大量 3D 打 印的機會。 3D 打印現在應用非常廣泛,小到一個玩具,或者小零件,大到飛機都有 3D 打印的機會。 3D 打印也是一個建模的過程,過去建模過程非常複雜,耗時很長,門檻也很高。 如果用 AI 輔助 3D 生成,就大大降低了生成難度。 

所以今天的坑不一定永遠是坑,只要有技術領先性,結合對市場的深度理解,坑也可以轉化成機會。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小飯桌”(ID:xfzmedia),作者:黃澤正,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