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年以前,只要回到上海,我就會感覺非常壓抑、焦慮不安。

於是,我嘗試去附近山林小住幾天,以調節心緒。說來奇怪,每次一到山林,我就會完完全全的放鬆下來,不僅睡得好、喫得香,而且整個身心狀態都會變得特別好。

這讓我意識到其中原因:最早,人類的祖先一直生活在自然中,他們的天性是親近自然。但是,隨着農業化和工商業化的進程,人類被囚禁在了鋼筋水泥的城市和樓房裏。

從根本上說,這種生活狀態和方式是反人性的,所以焦慮不安感的出現是正常的。

如果,再加上工作中持續不斷的壓力,這種煩躁不安的情緒就會愈發明顯。

相反,當我來到綠樹成蔭的山林,重新感知自然後,我的壓力和焦慮就得到了極大的舒緩,並獲得了身心的舒適。

所以,在那幾年裏,我一直有個念頭,覺得終有一日我得歸隱山林。那時的我相信只有這樣做,才能獲得最終的寧靜與自在。相反,如果一直在城市待着,我就只能繼續焦慮不安。

在這種情形下,兩個完全對立的選項就產生了:要麼歸隱山林、獲得寧靜,要麼待在城市裏,繼續焦慮。

這種“要麼A,要麼B”的念頭在我心裏持續了好幾年,讓我無法找到解決之道。

一方面,我沒有辦法放下一切說走就走,因爲我需要工作、需要賺錢,但是那種焦慮和壓力,以及對於大自然的渴望,卻又如影隨形,讓我很想逃離。

我找不到答案,我感到自己被牢牢卡住了。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部名爲《園林》的紀錄片,這個持續多年的困惑才得以解答。

原來,這個選“城市”,還是選“山林”的兩難,不僅出現在我一個人的身上,它還出現在古代幾乎每一位文人的身上。

對於那些古代文人來說,他們一直都有兩個完全對立的選擇:要麼“歸隱山林”,要麼“入仕爲官”。

比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他就選擇了後者,於是歸隱山林,寫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

就這樣,這組選項一直對立了很多年,直到唐代詩人王維的出現。

王維才華橫溢,很有創造力,他做了一個與之前文人完全不同的選擇 - 在城市附近建造園林。

這樣一來,當推開園林大門走出去時,他就進入了仕途,做官從政。工作一天,當他回到自家園子裏,關上大門後,又像是走回了山林,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於是,王維既不需要像陶淵明那樣徹底歸隱山林,也不需要像大多數人那樣一直奔波於俗世之中。通過建造自己的園林,他創造性的解決了“要麼歸隱山林,要麼入仕爲官”的兩難選擇,過上了進退自如的日子。

看完這部紀錄片後,在我內心持續幾年的糾結一下子解開了,隨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時候,我們都有選擇。

什麼意思呢?

如果在你面前是一組對立選項,那麼,你可以不從其中做出選擇,而是去創造一個全新的選項C。在這個選項C裏,既包含A的元素又包含B的元素。於是,它就會成爲解決問題的全新答案。

比如:在遇到“既不想一直留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也無法放下一切說走就走”的兩難時,我想到的是選項A - “要麼走”,也就是隱居到山裏,以及選項B - “要麼留”,也就是扛住壓力和焦慮,繼續拼搏。

但是,這兩種方式都讓我無法接受。這時,我需要的就是去尋找選項C。

02

如何找到選項C?

在這裏,我爲大家提供一個方法:先思考兩個問題,假如選項A裏有選項B的元素,會是什麼樣子?假如選項B裏有選項A的元素,又會是什麼樣子?

第一個思考:假如選項A裏有選項B的元素,會是什麼樣子?

對我這個兩難問題而言,假如在選項A,也就是鋼筋水泥的城市裏,有一些選項B的元素,也就是自然的元素,那會是什麼樣子呢?

這時,我想到了家裏可以有綠植、盆景,可以有枯山水、也可以有魚缸,各種石頭和流水器。或者,如果我能住在一個有院子的房子,就有機會增加很多自然的元素,比如樹木、花草、石頭、水池,甚至修一個迷你的中式園林。又或者,如果我每週都能去上海周邊的植物園、森林公園、或園林裏去看自然的植物和花草。那麼,我就等於是在選項A裏添加了選項B的元素。

注意: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要大膽的想、盡情的想、頭腦風暴的想。不要給自己設置任何的限制,也不要去思考是否能夠實現的問題,而要想出所有可能的選項。

第二個思考:假如選項B裏有選項A的元素,那會是什麼樣子呢?

假如在選項B,也就是山林之中,有一些選項A的元素,也就是工作和賺錢的元素,那會是什麼樣的呢?

比如:我可以在附近山裏或鄉下買個房子或租個房子,把它改建成民宿,這樣就能一邊享受與大自然緊密接觸的感覺,一邊賺錢養活自己。又或者,我可以換個工作,加入一個與旅行、自然探索有關的工作團體,這樣我就可以有時待在上海家裏,有時外出探索自然。

當全面思考了這樣兩個問題後,我從想出來的多個可能性中,找到了一個我最喜歡,也比較可行的方案 - 買一個帶院子的房子,把院子改建成迷你中式園林或日式枯山水,這就是我的“選項C”。

就這樣,這個讓我糾結許久的兩難選擇,終於得到了解答。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名翻譯工作者,想要轉型爲心理諮詢師。但是,由於這個方向不是她讀書時的專業,而國家在前幾年也已經取消了心理諮詢師的認證,於是在她面前就只剩下兩個選項:選項A是繼續做現在的翻譯工作。選項B是辭職後,全職備考心理學研究生,等畢業後找一份心理諮詢師的工作。

但是,這兩個選項都不是她想要的,一方面她不想以後一直從事翻譯工作,另一方面,全職備考心理學研究生,又讓她毫無安全感。於是,她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幫幫她。

我問她:“假如在翻譯工作中添加一些心理諮詢或備考心理學碩士的元素,那會是什麼樣子?”

她想了想後說:“在現在工作之餘,我可以學習心理學知識,備考心理學碩士。也可以找個心理諮詢師給我做諮詢,從諮詢中學習和體會。當然,我也可以把這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

我接着問:“假如在心理諮詢或備考心理學碩士中添加一些翻譯工作的元素,那會是什麼樣子?”

她想了好一會兒後道:“我可以去做專業心理學書籍的翻譯工作,或是去做外國心理學課程的口譯,這樣我就能從我的工作中直接學習心理學知識,同時還能繼續賺錢。

我點了點頭:“那麼現在,請你從想出來的所有可能性中,找到一個你最喜歡,同時也是比較可行的方案,它就是你的“選項C”。當然,你也可以對剛纔說到的多個可能性進行綜合性的思考,然後找到一個綜合性的選項C。”

最後,她確定了自己的選項C。

第一階段:換工作,把主業換成專業心理學書籍的翻譯工作,業餘時間複習考研科目,用2-3年時間考上心理學碩士。

第二階段:考上研究生後,主業攻讀心理學碩士,業餘做心理學課程或書籍的兼職翻譯,賺取生活費和學費,並提升心理學素養。

後來,她只用了2年時間,就考上了香港大學的心理學專業。在讀書期間,她又接到了一些與心理學密切相關的課程口譯和書的翻譯工作。這讓她不僅賺到了足夠的學費和生活費,提升了對心理學專業的理解和認知,同時還結識了一些心理學界有名的外籍專家。

這就是“選項C”的神奇力量,當我們從“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心智模式走出去時,就會感到這個世界不再像以前那樣的狹窄,而是非常的廣闊和自由。

正如那句著名的話所說:“如果你只會一種做事的方法,那麼你就與機器人無異。如果你只有兩種做事的方法,那你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如果你想真正擁有靈活性,那你必須至少掌握三種做事的方法。”

03

之前,我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爲什麼現在卻又有了?

原因就在於:從一開始起,我們就把選項A和選項B當成了彼此對立的兩項,然後用一根涇渭分明的線劃在它們中間,把它們分在兩邊,使它們無法逾越中間的界限。

但其實,那條線是我們自己劃上的,因此也可以把這條線模糊掉、擦掉,然後把選項A和選項B混在一起,打亂之後、重新組合,形成新的選項C。

這時,就又有選擇了。

那麼,在選項C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選項呢?比如:對我這個“要麼歸隱山林,要麼留在城市打拼”的兩難選擇,是否還存在着其他可能的選項呢?

的確有,它就是選項D。

以下,就是我針對這個兩難,尋找選項D的過程。

首先,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要麼歸隱山林,要麼留在城市打拼’這個選擇對你來說爲什麼很重要?”

這個問題讓我思考良久,最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內在的安寧和自在對我來說最爲重要。

當我在城市裏,因爲周遭環境、工作壓力以及持續不斷的內卷,我的內心充滿了衝突、糾結、痛苦。但是,我不想要這些衝突、糾結、痛苦,我想要內在的安寧和自在。

於是,我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除了隱居山林,還有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你獲得這種內在的安寧和自在呢?”

順着這個問題,我找到了最終的答案 –持續的自我修煉

如果我的內心是安寧的、自在的,那麼不論我身在何方,也一樣能夠感受到身居山林時的安寧和自在。所以,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我所處的環境,而是我自己的心靈狀態。

於是,在那之後的幾年裏,通過閱讀、體悟、思考和踐行,我不斷修煉着自己的心靈。慢慢的,之前那種心裏不安、焦慮和不自由的感覺越來越少,我的內心開始變得越來越穩定、越來越自由,也越來越圓滿。

這讓我最終意識到,“要麼在大城市裏奮鬥,要麼退隱山林”的兩難選擇其實只是我的一個執念。對現在的我來說,心中有山林,則處處都是山林。

可見,進行持續的自我成長與自我修煉,從而獲得一顆安寧自由的心,一顆能在出世和入世之間輕鬆轉換、輕盈起舞的心,纔是解決這個兩難問題的本質答案,而這個答案就是我的選項D。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到,我找到選項D的方法是:拋開兩個對立選項,通過一層層的深入提問,開放性的探討“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從而找到本質性的選項D。

其實,不論是前面所講的找到選項C的方法,還是現在所說的找到選項D的方法,本質都是要打破選項A和選項B之間的二元對立

在二元對立中,我們的選項只有兩個:要麼A,要麼B,因爲它們是彼此對立的,是彼此不相容的。在這種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的空間就只有整個空間的一半 – 要麼待在A空間,要麼待在B空間,因此非常狹窄。

但是,當二元對立被打破後,我們就走出了或是A或是B的狹小空間,走向了更廣闊的空間。這就是廣度上的延展和拓寬。

所以,我纔會說“你永遠都有選擇”。在現實中,如果遇到那種不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創造出選項C的情況,你依然有路可走,這時你可以用我在這裏教給你的“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式找到選項D,從而收穫喜悅與滿足。

是的,不論任何時候,你都有選擇。

(*本文節選自艾菲老師的新書《心智覺醒》)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艾菲的理想”(ID:aifeidelixiang),作者:艾菲的理想,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