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萬宇 張凌之

一位明星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多隻基金的“一拖多”模式已開始被多基金經理共管的“多管一”模式所取代。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宣佈增聘基金經理的基金產品超過200只。整體來看,全市場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基金產品採用雙基金經理或多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模式。

在業內人士看來,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是基金公司去“明星化”的一種成熟方式,可以綜合不同基金經理的特長,減輕一些管理規模較大基金經理的壓力,減少規模對業績的稀釋效應,讓基金涵蓋更多投資方向。與此同時,這種模式也面臨着產品風格不明確、投資者理解難度加大、基金公司管理難度增加、權責關係不明確等問題。

儘管公募基金去“明星化”大勢所趨,但去“明星化”不能演變爲“去基金經理化”,基金公司需要構建一體化投研平臺,並在產品、人員、機制等多維度深度協同下對投研平臺價值進行深度挖掘,通過爲基金經理賦能讓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爲投資者創造更多價值。

“多管一”風潮

4月4日,銀華添潤定期開放債券發佈增聘基金經理的公告,增聘邊慧爲該基金基金經理,與瞿燦共同管理該基金。4月3日,工銀聚益混合發佈增聘基金經理公告,增聘陳鑫爲該基金基金經理,與李敏共同管理該基金。4月2日,大成成長進取混合發佈增聘基金經理的公告,增聘杜聰爲該基金基金經理,與王晶晶共同管理該基金。

今年以來,不少基金都發布了類似增聘基金經理的公告,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宣佈增聘基金經理的基金產品超過200只,整體來看,全市場中,有超四分之一的基金產品採用雙基金經理或多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模式,基金經理最多的一隻產品由四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

多基金經理共管的模式並不是行業裏的新鮮事,易方達消費行業由蕭楠和王元春共同管理,銀華心怡由李曉星和張萍共同管理,中歐價值發現由曹名長、藍小康、沈悅共同管理。出於老帶新、分工合作、提振業績等方面的考慮,很多基金公司都會做出多基金經理共同管理一隻產品的安排。

資深基金經理的傳幫帶,可以幫助新基金經理在實踐中快速成長,興證全球基金經常用“老帶新”共同管理的方式培養年輕基金經理。董承非曾於2013年10月到2021年10月期間管理興全趨勢投資,這期間興全趨勢投資取得了超過300%的回報,與他一起管理的基金經理包括喬遷、童蘭、鄒欣等,一些基金經理已經從初出茅廬的新人,成長爲獨當一面的大將。

一些混合型基金也會採取多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模式,其中權益投資部分由股票基金經理決策,固收投資部分由債券基金經理負責,兩人分工合作,將各自的優勢放大。金鷹基金旗下金鷹鑫瑞混合、金鷹年年郵享一年持有債券等多隻基金由龍悅芳和倪超共同管理,龍悅芳是金鷹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倪超是金鷹基金權益研究部總經理。在兩人的配合下,他們管理的多隻基金近年來均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此外,在全行業基金的管理中,爲了彌補單個基金經理能力圈的不足,基金公司會安排投資風格或擅長領域不同的基金經理共同管理,比如,安排一個成長風格的基金經理與價值風格的基金經理共同管理,還有基金公司爲了把握近些年科技行業層出不窮的機會,會安排以科技投資見長的基金經理與以消費投資見長的基金經理一起管理,以期讓全行業基金能夠在各種市場風格下穿越牛熊,持續獲得良好的回報。

去“明星化”疾行

“如果一隻基金規模過大,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那一定是增聘基金經理,用分倉的模式去做,這樣基金涵蓋的投資方向更多,基金經理自身的壓力會隨之減小,規模對業績的稀釋效應也較小。”一位知名基金經理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由此可見,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是基金公司去“明星化”的一種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盈米基金研究員譚瑤認爲,共管模式能夠綜合不同基金經理的特長,突破個人能力的限制,展現每個基金經理的投資思想、策略佈局,從而使產品獲得更穩定的收益,同時減少對明星基金經理的依賴,使基金公司能夠長久持續的發展。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還認爲,共管模式可以向投資者展示基金公司的強大投研實力和豐富的管理經驗,從而提升投資者對基金的信任度和滿意度,這有助於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增加基金的市場份額。

“一隻基金如果由多位基金經理管理,也會使這隻基金沒有明確的特色和風格,沒辦法給投資者一個明確的預期,這隻基金投什麼,怎麼投,投資者對產品的理解難度加大。”在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看來,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

對此,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一位研究員也表示,首先,共管模式下各基金經理之間的權責關係可能不明確,可能導致決策過程中的混亂和衝突,這會影響團隊的協作效率,甚至可能對基金業績產生負面影響。其次,溝通成本增加,隨着基金經理數量的增加,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成本也會相應上升。這可能導致信息傳遞的延遲或失真,影響投資決策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第三,對於基金公司來說,管理難度加大,管理一個由多位基金經理組成的團隊需要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更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果管理不當,可能導致團隊內部的矛盾和衝突,影響團隊的穩定性和凝聚力。

近幾年,監管部門在出臺的多項政策中均提及去“明星化”。2022年,證監會在《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有兩處提到對“明星基金經理”現象的限制,在“着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中提及要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在“突出厚植行業文化理念”中提及要堅決糾正基金經理明星化、產品營銷娛樂化、基民投資粉絲化等不良風氣。今年3月發佈的《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指出,強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設,完善投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強化“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

平臺化體系賦能

“經歷了這幾年的市場大幅波動,基金行業、基金經理、投資者的心態都在改變,市場發展到當前階段,過往那種依靠明星基金經理做大首發規模的商業模式,或許已經不復存在,去‘明星化’不僅是被動響應外部要求,也是公募基金行業應有的主動選擇。”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在新的發展範式中,增強投資者的獲得感,改善他們的投基體驗,比培養明星基金經理更加重要。”

除了共同管理模式,基金公司也正通過其他方式來推動去“明星化”。華南一家基金公司渠道部門負責人介紹,從業務品類上來看,公司更加重視指數、投顧、FOF等凸顯平臺價值的產品佈局與持營推廣;從管理模式上來看,即使是主動權益這一類更加關注基金經理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產品,也會嘗試探索採用多人共管等模式,引導發揮團隊的優勢;從營銷宣傳上來看,一方面儘量避免前明星基金經理的曝光宣傳,刻意壓低傳播勢能,另一方面,也在配合新發持營做一些新生代、中生代基金經理的推廣,避免資源與曝光的過度集中。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認爲,這些措施的實施效果是積極的。一方面,基金公司的整體業績得到了提升,風險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另一方面,投資者的投資理念逐漸成熟,對基金經理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這使得基金市場更加健康、穩定地發展。

“這幾年來市場震盪帶來的基金產品淨值下挫讓投資者體驗不盡如人意。很多投資者,都是2019年、2020年市場熱度比較高的時候,被明星基金經理過往業績和聲望光環等因素吸引入場的,這些投資者或許本身的投資經驗不多,疊加遇到了多年未見的持續調整,難免會對明星基金經理心懷不滿。”某頭部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行業的確需要去‘明星化’,但不能演變成了去‘基金經理化’,無論是參考海外發展經驗,還是結合我們的發展實際,主動管理型產品還是要求基金經理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資產配置、擇時選股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專業判斷,在科學與藝術之間,尋求投資的機會,從而爲投資者創造更多的價值。”

“去‘明星化’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需要基金公司持續不斷地努力和改進。未來,基金公司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投研體系、加強人才培養、優化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動去‘明星化’的進程不斷深入。”一位明星基金經理表示,除了規模上進行分倉外,基金公司通過平臺化的投研體系爲基金經理賦能也十分重要。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介紹,已通過產品、人員、機制三個維度協同下對投研平臺價值進行了深度挖掘。一方面,投研組織架構管理與產品體系設計形成呼應。另一方面在公司內部營造專業優先、開放包容的投研文化,持續挖掘和運用優秀研究員的成長能力,打通職業上升通路。此外,機制的建立讓目標的達成更加清晰可循。設立了模塊化的考覈機制,讓投研人員對平臺的貢獻都能被看到;設立相對行業基準的超額收益考覈機制,鼓勵基金經理在行業貝塔之上創造更多阿爾法;設立投研大板塊的例會分享機制和午餐會機制,讓投研觀點高頻交換,打開視聽、充分分享;通過投研部門總經理聯席會議機制,在跨部門層面搭建起溝通交流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