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南華早報》採訪,針對香港教育現狀作出回應和解釋。

小學就讀有關問題方面,儘管香港當地幼兒園生源數量銳減,然而當局仍不會讓內地兒童的增加來彌補短缺。蔡若蓮表示,儘管香港多所公立學校因招生人數減少而必須考慮合併或面臨停辦的風險,然而除了那些在香港出生或根據各種人才計劃隨父母來到香港的非香港人之外,政府沒有計劃允許公立學校接收其他非香港人。

高校方面,蔡若蓮表示,考慮到學生的經濟負擔,政府將採取「非常務實」的方式,緩步提高該市八所公立大學的學士學位學費,緩和大學學費漲幅。

香港幼兒園申請人數比去年減少三分之一

據悉,香港幼兒園今年 9 月開學的 K1 班申請人數減少了三分之一。一位行業代表表示,申請人數下降的原因是出生率下降和移民潮。

而官方數據顯示,家長必須向幼兒園提交的「入園登記證」申請數量在五年內也下降了 20%以上,而 「入園登記證 」是家長向幼兒園申請政府補貼的必備材料。

蔡若蓮補充說,如果政府只是爲了幫助學校生存而向無權接受本地教育的人提供免費教育,香港人也會覺得無法接受。

通過各種移民人才計劃來港的人的子女已經有資格在本地學校就讀,她認爲沒有理由再讓其他人自行來港就讀本地學校。

「如果那些沒有資格來港定居的家長只讓他們的孩子來讀書,你認爲我們有宿舍給他們嗎?我們的大學宿位都不夠用了,怎麼能滿足非本地小學生的需求呢?」她說。

香港津貼小學議會主席、資深教育家蘇炳輝曾表示,此舉有助於面臨收生人數下降的學校避免合併或關閉。但蔡若蓮明確表示,當局不會讓內地兒童的增加來彌補短缺。

政府的預測顯示,6 歲兒童的人數將從去年的 5.73 萬人減少到 2029 年的 5 萬人,同期 12 歲兒童的人數將從 7.16 萬人減少到 6.01 萬人。

有收生不足問題而選擇合併的學校可獲得 100 萬港元(12.78 萬美元)。逐步合併的中學,例如兩所學校合併中一年級,每合併一個年級可獲得 50 萬港元。

蔡若蓮敦促抵制合併的辦學機構捫心自問,辦學的初衷是什麼。「我們的目標不是把我們的小學變成商品。一旦我們開放,所有非本地學生都將來自內地,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嗎?」

三成香港國際學校預計非本地學生,申請人數將下降

政府委託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香港近 30%的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預計,未來五年非本地學生的入學申請將每年下降 13%,儘管一些學校預計本地需求將激增。

諮詢公司 Policy 21 在報告中援引一些校長的話說,如果家長只選擇少數被認爲是 「最好中的最好」的學校,那麼國際學校學額的競爭將依然激烈。

這項研究由教育局委託進行,目的是預測 2029 年之前的學額供應情況。研究調查了 47 所國際學校、7 所私立獨立學校和 14 所提供非本地課程的私立院校。

「學校的存在是爲了照顧學生,而不是爲了自己的生存。有時學校會本末倒置,」蔡若蓮說。

「當然,我很感謝許多辦學機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嬰兒潮時開辦學校,但我們的主要目的不是保護我們的品牌,而是幫助學生成長。」

津貼小學和官立小學必須至少有 16 名兒童就讀小一,否則三年後就有可能停辦。

Choi 曾擔任過中學校長,她認爲允許縮小班級規模也不能解決入學率下降的問題。

她不認爲政府會減少 16 人的最小班級規模,認爲這可能會導致公立學校的班級規模比特殊學生的班級規模還要小。

她說:「我認爲我們讓步的可能性不大。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太少不利於他們的社交發展。試想一下,學生們只有幾個同學,無法組成一個團隊,也無法有一個對立的團隊來踢足球。」

師資方面,香港教師短缺迫使小學聘用未經培訓的應聘者。據悉,香港三分之一以上的小學沒有全職的訓練有素的教師,校長們將此歸咎於近年來大量教師辭職和缺乏合格的候選人。

由於缺乏合格人選,學校不得不聘用更多未經培訓的教師,這些教師需要獲得政府許可才能臨時任教。在一些學校,每 10 名教師中就有 3 人沒有教師資格證。

最新的官方數據顯示,在 500 多所小學中,有 179 所學校的合格註冊教師人數不足。

緩和大學學費漲幅,考慮學生經濟負擔

近年來,赴港升學的熱度呈上升趨勢,「離家近」、「名校認可」也使得香港留學顯得更具性價比。此外,香港高校除了愈發受到內地高校畢業生的青睞外,越來越多在海外高校就讀本科的國內學生,也開始迴流申請香港的研究生。不過,就業問題以及如何平衡高額的生活費依然是壓在學生身上不小的重擔。

蔡若蓮表示,考慮到學生的經濟負擔,政府將採取「非常務實」的方式,緩步提高該市八所公立大學的學士學位學費,緩和大學學費漲幅。

「我們不會一次性大幅增加費用,」她在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說。「我們會考慮香港的經濟狀況,以及家庭和年輕人的負擔能力。應該逐步進行,讓他們負擔得起」。

教育局局長蔡淑嫺表示,大學可能需要「四到五年」才能達到非本地學生 40%的新目標。

目前,八所大學的本科生每年需支付 42,100 港元(5,380 美元)的學費,這一數額已凍結了 27 年。據負責向各大學撥款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稱,成本回收率從 2012-13 財政年度的 18%下滑至 2022-23 財政年度的 13.3%。但學費上漲似乎最早不太可能在 2025-26 學年之前發生。

政府去年宣佈,由今年 9 月起,非本地名額將增加一倍至 40%的資助本科生學額,而非本地學生每年的學費由港幣 140,000 元至港幣 171,000 元不等。

「大學肯定不會在一年內用完配額,」崔說。「如果他們這樣做,一年級的學生入學人數將突然擴大。相反,這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爲院校本身也需要僱用額外的人手並保持質量。」

在回應有關中國大陸學生人數超過非本地學生人數的批評時,蔡說,與海外院校建立額外的聯合課程可以幫助香港吸引更多元化的本科生羣體。

但她指出,在西方國家的大學中,大陸學生在國際招生中占主導地位也很常見。

《南華早報》早前報道稱,在香港公立大學修讀本科課程的內地學生人數首次飆升至 10,000 人以上,目前約佔所有非本地學生的 70%。

崔說,與外國大學開展更多聯合項目可能會有所幫助,因爲這些項目將允許學生在香港學習兩年,在海外機構學習兩年。

「目前,有幾所大學有一些聯合項目。我認爲他們可以提供更多來吸引海外學生,」她說。

崔順實還談到了對公立學校學生入學人數減少的擔憂,稱政府沒有計劃接收非香港人,除了那些在這個城市出生的人或根據各種人才計劃與父母一起來的人。

國民教育正在取得成效

採訪中,蔡若蓮還談到了學校的國民教育。她說,2019 年社會動盪後推出的各種計劃,包括帶領學生到內地旅遊,正在取得成效。

她說:「我現在能感覺到學生們對國家的認同感比以前更強了,因爲他們在訪問大陸後接觸到了國家的發展。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年齡小的學生,在升國旗時會自覺地站起來唱國歌。這表明了他們對自己國家的認識和對國旗的尊重。」

Choi 說,如果學校能夠很好地調配教職員工,就不會對各種國民教育計劃感到力不從心。

作爲公民與社會發展核心科目的一部分,高中生開始參加必修的內地遊,該科目於 2021 年推出,重點關注國家安全、身份認同、守法和愛國主義。

四分之三的學校開設的初中科目——公民、經濟與社會——已經進行了改革,以加強學生對國家安全的理解和國家認同感。

明年,小學將開設一門新的人文學科,旨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該科目將取代常識核心科目,向學生講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國家安全立法。自 2022-2023 學年起,香港所有大學都要求本科生通過國民教育評估才能畢業。

從蔡的回應來看,香港教育將重點服務本地居民,不過分依賴內地兒童填補學校空缺。政府將逐步提高大學學費以緩解壓力,並警示教育不應商業化,而是爲社會福祉服務。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香港正面臨人口急速老化、勞動力大量流失的危機。移民潮疊加退學潮之下,學校如何度過「寒冬」?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多鯨”(ID:DJEDUINNO),作者:多鯨編譯,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