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妍

通過業績爆發式增長來實現規模擴張,已成爲一些迷你基金的“起死回生術”。業內人士認爲,部分迷你基金業績的逆襲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基金公司不應將寶全部押在單一產品的業績爆發上,想實現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形成品牌號召力,須在提升投研實力上狠下功夫。

一些迷你基金依靠業績規模大幅增長

面臨清盤困境,一些迷你基金憑藉較好的業績,實現了自救。

對於國融融盛龍頭嚴選混合來說,2023年無疑是高光之年。2019年成立的這隻基金,管理規模長期處於“迷你”狀態。根據該基金的合同約定,當基金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情形時,若基金管理人與基金託管人協商一致,將對該基金進行清算,終止基金合同,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

具有戲劇性的是,該基金在2023年實現了翻身,而這得力於基金經理周德生。Choice數據顯示,2023年2月,周德生任職該基金的基金經理,在權益類基金整體業績不佳的情況下,該基金去年取得了近14%的投資回報。

伴隨這份驕人成績單的是基金規模的大幅增長。2023年末,該基金的規模一舉突破20億元,幾乎是2022年末時的100倍。其持有人結構也從個人、機構投資者的“四六開”,變爲個人投資者佔比超99%。

周德生從事基金經理管理的時間不到3年,但截至去年末,其管理的國融融盛龍頭嚴選混合已是國融基金旗下規模最大的一隻基金。

創造逆襲神話的還有南華豐匯混合,去年該基金淨值漲幅接近22%,規模從1000萬元附近一路飆升至8.3億元。同樣的,國泰君安量化選股混合發起去年淨值漲幅達到8%,去年年底規模超過26億元,而2022年末其規模只有1564.8萬元。

押注式投資存隱憂

在當下公募基金優勝劣汰加劇的大環境下,迷你基金清盤節奏加快,通過業績來自救的案例也頻頻上演,但這種現象背後暗含隱憂。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去年以來共有518只基金被清盤。其中,約一半基金的清盤理由是基金資產淨值低於合同限制,且不少清盤基金去年虧損幅度較大,如鑫元核心資產等。

業內人士表示,當基金規模低於5000萬元時,基金產生的管理費收入難以覆蓋支出的成本,清盤逐漸成爲業內常態。爲“搶救”產品,許多迷你基金的基金經理在業績“銳度”上做文章。

排排網財富管理合夥人曾衡偉認爲,迷你基金規模小,在投資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能快速調整投資策略和持倉以適應市場變化。但是,其業績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通過押注特定行業或個股帶來超額收益的產品,其成功很大程度上靠市場環境和運氣。

有基金公司人士直言,一些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抱着“反正產品可能要清盤,不如博一下業績”的想法來“搶救”迷你基金是非常不好的。業績一時的爆發,可能挽救了一隻迷你基金,短期內提高了管理費收入,但其背後的押注式投資等隱憂值得業內警惕。

此前不少績優的迷你基金,在實現規模擴張後業績出現了下滑,典型如2021年混合型基金冠軍前海開源新經濟混合。憑藉押注式投資,該基金從迷你基金一舉成爲百億級基金。但好景不長,2022年以來,該基金淨值已跌去43%。

“迷你基金通過博業績來自救,短期來看‘見效快’,但如果不能持續提供穩健的業績,其副作用很大。”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基金公司不該不負責任地消費基民的信任。

提升投研實力是關鍵

今年3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指出要強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設,完善投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強化“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

曾衡偉表示,通過業績的爆發式增長來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是迷你基金實現自救的一個可行策略,但業績的持續性有賴於公司的整體投研能力和市場適應性。基金公司應當注重投研平臺和團隊的建設,培養和留住優秀的基金經理,並不斷優化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以實現規模的可持續擴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