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葉峯    

《每日經濟新聞》獲悉,從去年跟被投企業死磕回購,到今年年初等call款,再到現在頻頻被LP要求寫“保證書”,VC的日子不太好過。

近日有多家機構向每經記者聊起,他們的LP,尤其是國資背景的LP紛紛開始要求GP提供“保證書”。“雖然面上看起來不是,但實質就和保證書一樣。往年我們也得跟LP講清楚今年退出多少、怎麼做、計劃如何,但今年是要白紙黑字寫出來並且蓋章,這就很不一樣了。”

每經記者瞭解到,要寫這種所謂“保證書”的基金往往都是退出期基金,投資期的基金則不用,“寫了也不一定能實現,而且投資本來就不能保證收益”。也有資深基金律師向我們表示這不是新鮮事:“其實就是類似商業計劃書,LP做這個事情一是向再上面的政府有個進展交代,二是在督促基金管理人積極行動起來。”

而這些變化背後,反映的其實還是一級市場資金構成以及風險偏好的變化。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2023年我國股權投資市場募資超1.8萬億,其中人民幣基金募資規模達1.7萬億,國資背景的LP是出資主力。對於這類有着強烈收益保底訴求的LP來說,“退出難”所帶來的壓力顯然還在持續傳導中,有些國資LP甚至還開始了追責。

今年,VC紛紛寫起“保證書”

在滬上某VC供職的張軍(化名)最近有點頭疼。作爲IR,他平時與LP打交道的頻率是全公司最高的,但近來一些國資背景的LP卻向他提出了新要求。

“今年退出多少、怎麼做、計劃如何,都得寫上,還得蓋章。正常來說,往年我們也會給LP講今年的規劃,列出投資計劃和退出目標等等,但今年不太一樣的是不僅要白紙黑字寫下來,還得蓋公章。”

無獨有偶,來自北京一家科技VC的小陳今年也遇到了類似的事情,政府引導基金的LP們年後要求該機構旗下退出期的基金詳細列出今年的退出計劃,包括哪些項目準備退出、什麼時候退、目標退多少錢等等,並且都要蓋章。

“雖然面上不是保證書,但意義上就是保證書。前幾年我們都寫過,今年其實寫的退出目標和往年也差不多,非要讓算的話,也能算出來退哪幾個、加起來能達到目標,但就是要求必須得蓋章。”

對此,張軍直言,自己所在機構的風控部門本來是不同意蓋章的,“不敢給這種承諾”,但業務對接人又面臨LP的巨大壓力,最終還是得蓋。“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寫了也不一定能實現,而且投資本來就不能保證收益。”

上海漢盛律所合夥人李娜對每經記者指出,這種情況“並不是新鮮事”。她表示,投資機構向政府母基金申請設立子基金時,申請文件中就包括類似文件,基金合夥協議中也寫明瞭基金的投資方向、投資計劃、退出計劃等等,這本身也是基金管理人對政府引導基金做出的承諾。

“現在很多基金到期退不出去,出現‘爛尾’的情況也比較多。所以作爲政府引導基金來說,要GP出具這種蓋章的文件,也沒有寫明違約責任,那麼一方面可以理解爲LP用行政手段或作爲特殊LP角色在積極督促基金管理人趕緊想辦法退出、實施主動管理,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內部日常管理的一個方式,向再上面的政府有個進展交代。”

“退出難”背景下,國資LP開始追責

從去年跟被投企業死磕回購,到今年年初等call款,再到現在頻頻被LP要求寫“保證書”,這兩年VC的日子確實不太好過。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分爲兩個維度來看。

一方面,是一級市場資金構成以及風險偏好的變化。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發佈了對2023年LP市場的研究報告,顯示去年我國股權投資市場募資規模超1.8萬億,其中人民幣基金的募資規模達1.7萬億元。其中,政府機構/政府出資平臺/政府引導基金等政府資金LP的合計披露出資金額接近6200億元、出資次數達3700餘筆,是絕對的出資主力。

今年年初,LP投顧發佈的《2023LP畫像白皮書》也顯示,2023年以來新備案基金數量和規模同比下降,國資及政府引導基金作爲最活躍的LP,認繳出資規模高達七成以上。

LP國資化加劇早就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這類LP往往有着強烈收益保底訴求,更容易出現風險厭惡行爲。

另一方面,則是“退出難”的愈演愈烈。

有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中國私募股權行業整體已經達到了14.3萬億的存續規模,基金數量超過5.4萬隻,當前處於退出期的超過一半。但在去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退出案例總量同比下滑超過50%,尤其IPO的收緊對VC等機構影響巨大。

此前曾有知名投資人公開表示,雖然IPO陣地目前作爲主要退出渠道是有比較大的困難,但實際上通過老股轉讓等操作,只要項目還是在成長曲線上,還不至於對基金收益形成毀滅性的打擊。但即便如此,2023年無論IPO還是併購,各類退出交易的數量與金額也都呈下滑趨勢,形勢並不樂觀。

在這樣的背景下,已經開始傳出國資LP開始追責,嚴查股權投資、資金管理、金融業務等違規問題的消息。讓GP爲退出作承諾、蓋章也算不上意外之舉。

“這種按理說不應該蓋章的,可能之前開空頭支票太多,LP已經不信了。站在行業的角度,最難得的是關於容錯機制的探索;而對GP來說,更重要的還是花好LP的每一分錢,畢竟對國資LP來說,投錯項目的後果可能比非國資要嚴重許多。”一位VC合夥人如是說。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