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短劇實在太火了。

不管是奔波於通勤路上的白領,還是穩坐家中的退休長輩,男女老少都能成爲短劇收割的觀衆。即便不是觀衆,恐怕也會對熱搜“做短劇每月進賬4億多”的現實版爽劇震驚不已。

引爆春節假期的《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上線首日充值就破了2000萬,卻還不是最火的。根據大數據公司DataEye計算得出的2月短劇熱力榜,《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僅名列第八,登頂榜首的則是更加正統的霸總劇《厲總,你找錯夫人了》。

有意思的是,“厲總”不僅在這一部劇上表現出色,在整個短劇界都極有存在感。

垂直媒體“刺蝟公社”對6000部中文短劇的名稱進行了收集整理,發現“總裁”以及“姓氏+總”的說法是短劇名稱中的高頻詞,而從詞頻結果來看,總裁大姓在短劇領域迎來了一波更新換代,傳統女頻網文裏佔據霸主地位的“顧總”,在短劇界慘遭老對手“傅總”和“陸總”反超。

與此同時,還有一匹黑馬“厲總”殺出重圍,虎視眈眈。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厲家已經超越了老一輩總裁大戶,成了許多短劇霸總界的香餑餑。

厲總,霸總界的“始祖鳥”

要說“霸總軍團”在網絡上的發家史,“厲總”絕對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

3月26日這天,有網友在微博創建了“厲爵風0326生日快樂”這一話題,吸引來了許多網友爲這個只存在於小說中的紙片人進行“賽博慶生”。

儘管他出自一部光看名字就讓人腳趾摳地的網絡小說——《天價小嬌妻:總裁的33日索情》,但時至今日,不少網友回憶起“厲爵風”,這位曾經盛裝出席自己青春期的古早霸總,都是滿滿的感慨和懷念。

有人說他是自己心中“霸總”概念的啓蒙,有人認爲他是網文界的“霸總第一”,有人因爲他達成了“看完三四百萬字大部頭著作”這一成就,有人熬大夜爲他流淚心碎,有人把他作爲推薦總裁文的標配,還有人閒暇時就拿他出來重新回味。

就像小時候校門口小賣鋪的綠舌頭冰棍,看起來有點非主流,喫起來美味又刺激,雖然長大以後發現成分不健康,卻還是會懷念它曾經帶來的美好。

不知是不是厲爵風的成功掀起了這股潮流,早些年的網絡小說界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霸道厲總,還細分出多條賽道,比如《厲總,夫人她罪不至死》的厲景深是打臉霸總,《厲總,夫人她是大佬啊!》的厲盛霆是暴戾霸總,《厲總追妻套路深》的厲慎是癡情霸總。

可以說,古早網文界的霸道厲總,既有始祖鳥般的始祖地位,又有始祖鳥般的高端調性。

按理說早些年的網文現在應該不流行了,但短劇的興起卻讓古早網文實現了“文藝復興”。這兩年的許多流行短劇都是由網絡小說轉化而來,類型基本是“古早文”,圍繞“霸道總裁和他的小寵妻”展開八點檔狗血劇情,看着土,卻讓人上頭。

於是,沒能在電視劇中大放異彩的厲總們,在短劇界超越了老一輩總裁大戶,東山再起。

霸總爲什麼要姓厲

相比於當之無愧的霸總大戶“顧”氏、深情霸總大本營“沈”氏、渣蘇總裁代名詞“傅”氏、高幹精英型大佬“陸”氏,“厲”氏家族爲什麼能橫行霸總界?

或許可以從三方面解釋。首先,“厲”這個姓,給人的感覺就是“很霸總”。

厲姓的一個重要姓源是西周時期的齊厲公,屬於以諡號爲氏。作爲諡號的“厲”是少有的惡諡之一,諡法對其的解釋是:“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不難看出,獲諡“厲”的君主應當是極度的霸道狂狷。

而到了現代,人們看到“厲”,腦子裏立刻聯想到的詞彙通常是“厲害”“嚴厲”“凌厲”“淒厲”“厲兵秣馬”等,多有猛烈、嚴肅、強勢之意。

應該說,很少有姓氏能比“厲”更加霸氣外露了。而研究表明,人們會根據別人的名字來判斷他們的個性。

這可以被稱爲一種“名字刻板印象”。名字刻板印象多數是來自於個體的經驗,與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關,人們可能會在生活中或者文學作品中接觸到很多具有類似名字的人。當再次看到具有類似名字的人,也就會和自己的經驗相連,對其吸引力產生評判。

因此,霸氣的姓氏,更符合霸總的人設,就好像把龍傲天和劉波放在一起,沒人會相信劉波纔是那個少爺。

其次,“厲”姓足夠小衆、稀有。

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傅姓人口數量排在全國第36位,沈姓緊隨其後,排第37位,陸姓第70位,顧姓第81位,都在“百家姓”範圍內。

而厲姓,目前並沒有具體排名,只能根據過往資料推測,應該在300名開外,和其他位居前一百名的霸總大姓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物以稀爲貴,追求“與衆不同”是人的天性。

美國普度大學的心理學家斯奈德和弗洛姆金曾做過一個實驗:讓普度大學的大學生們參加態度測試,並隨機告知他們,他們與其他一萬名學生的態度完全一樣或截然不同。之後,再試圖讓他們產生從衆行爲。

結果發現,那些被研究者誘導認爲自己最不獨特的人,恰恰最有可能做出不從衆的行爲。

由此可見,獨特性對於我們在生活中認知各種人、事、物發揮着重要作用,並且人們有着強烈的追求獨特性的需求。

姓名作爲一個人的專屬代號、身份標識,就是個體獨特性最簡單、直接、外化的形式。比起身邊隨處可見的馬總、張總、馬總,“厲總”自然更容易讓人覺得“他好特別”。有了姓氏的加持,小說男主“走到哪都是人羣焦點”的設定,好像也就更合理了。

除了特別以外,小衆姓氏還往往是“精英姓氏”。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學者郝煜和 Gregory Clark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們分析了姓氏多樣性比較高的江南地區清代全部兩萬多名舉人名單,以及從清代滅亡到2012年當地的名牌大學生名單,通過分析他們的姓氏佔比來找出最精英的姓氏。

假設總人口的社會地位服從正態分佈,圖中實心曲線爲精英姓氏的社會地位分佈,虛線分佈爲總人口的社會地位分佈丨圖源:郝煜《中國的長期社會流動,1645-2010:姓氏方法》

研究發現,13個姓氏滿足精英條件的姓氏在人口分佈上都是小姓,在清進士、官員、富人、研究生、大學生等各類指標上,都高於當地的幾個大姓。

正如錢穆先生所言,“(漢代)雖非封建社會,爵位不世襲,而書本卻可世襲。雖不是世代簪纓,卻是世代經學。”

文化和社會資本的代際傳遞往往比物質資本的代際傳遞更爲顯著,這些有着世代讀書傳統的家庭,也更容易在這樣的文化累積下產生精英,這使得即便經過那麼多社會動盪,精英家族仍然存在。

當然,僅對江南地區採樣來評定精英姓氏,也許對大姓不太公平。因爲這些姓氏雖然相對於全國是小姓,但在當地卻也是大姓,而很多全國範圍的大姓,即便在當地很顯赫,也會被其他地區拉到平均水平。

於是,學者又拓展了測算方法,用“姓氏+籍貫”的組合來識別精英。不幸的是,大姓還是基本落選了,入選的是人口較少、在縣一級單一宗族的姓氏,比如常州的莊、惲、盛、呂、瞿;常熟的翁、龐、歸;蘇州的申、彭、潘、韓;無錫的秦、鄒、華、嵇;宜興的儲、路、任;金壇的於、馮;溧陽的狄、彭;杭州的汪、許;嘉興的屠;蕭山的來、蔡;海寧的查、祝;寧波的範、董;鎮海的謝;慈溪的馮;德清的蔡;長興的臧;紹興的姜、平、俞;湖州的閔、鈕,等等。

這樣一看,精英姓氏就很多了,比如蔡雖然放在全國來講沒什麼特別,但你可以自稱“蕭山蔡”,既有精英家族的底氣,又有“韓昌黎”“柳河東”“張橫渠”等古代名人的背書,檔次立馬就不一樣了。

不過,對於網絡文藝作品裏的霸總來說,爲其加上一個具體的籍貫似乎有些太“落地”了。相比之下,只需要讓男主姓厲這樣的小衆姓氏,就能讓人“不明覺厲”了,如此有效又不費力,何樂而不爲呢?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