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濰坊市中醫院東院區脊柱外科成功爲一位70歲的青海籍患者完成頸椎手術,化解了多年困擾的頑疾。該患者3年前曾不遠千里來院進行腰椎手術,兩次手術都堅定認準濰坊市中醫院,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也是東院區脊柱外科團隊對健康守護的承諾。

3年前,家住青海省西寧市的董先生(化姓)腰痛和雙下肢疼痛麻木症狀非常明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行走100米就疼痛難忍,需要蹲下休息半天才可以緩解。在青海做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是腰椎椎管狹窄。

他遠在河南的哥哥也有相似的症狀,雙下肢疼痛麻木,病程也已經有了4個月。經人介紹,他們兄弟倆不遠千里前來濰坊市中醫院東院區脊柱外科就診。

醫院骨傷科學科帶頭人譚磊和科主任於龍潭經過詳細問診、查體,完善相關檢查後,分別爲他們制定了各自的手術方案。術後2天就可以下牀活動,經過1周的休養,兄弟倆都健康出院,對濰坊的醫療水平高度認可。在後來的隨訪中,董先生和哥哥均表示身體健康,逐漸恢復了正常生活和工作。

董先生的腰椎磁共振檢查

董先生哥哥的腰椎CT檢查

天有不測風雲,9個月前,董先生在沒有明顯原因的情況下突然出現了頸肩部疼痛和雙下肢乏力、行走不穩,走在平地上卻像是踩上了棉花垛。

曾經腰椎帶來的恐懼感突然蔓延心中,董先生和家人都很焦急。好端端的怎麼又這樣了。由於上次治療的良好體驗,董先生第一時間想到了濰坊市中醫院,在與於龍潭取得聯繫後,得知自己可能是脊柱出了問題。

爲了早日康復,董先生再次踏上了前往濰坊的旅途。經完善檢查,於龍潭發現董先生這次的病根在頸椎,是頸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所致,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沒有絲毫猶豫,董先生立刻同意接受頸椎手術治療。

手術如期在顯微鏡和神經電生理監測下順利進行,既有效避免傷及不必要的組織和神經,又能夠精準實施各項治療。當麻藥褪去,董先生馬上覺得頸肩部疼痛較前減輕,兩條腿也更加步伐輕快了。

術後第1天,便可以下牀活動,走路時的踩棉感減輕,兩腿也越發有力氣。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董先生身體康復良好,近日準備出院。

董先生的術前頸椎磁共振檢查

董先生的術後磁共振檢查

脊柱外科主任於龍潭表示,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種,是以椎間盤退行性變爲基本病理基礎,相鄰椎體節段的椎體後緣骨贅形成,以此構成對脊髓和支配脊髓血管的壓迫因素,導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礙的疾病。本病將越來越多地成爲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見的頸椎疾患之一。其主要臨牀表現爲頸痛、手臂麻木、行走乏力及步態的改變。根據頸椎病自然病程的研究,脊髓型頸椎病70%-80%有進行性發展的特點,因此,多數學者認爲脊髓型頸椎病一經診斷就應考慮手術治療。至於手術的時機,通常認爲應在臨牀發病後6個月以內。有明確的脊髓功能障礙者,不宜觀望、消極等待,外科干預是恢復脊髓功能的重要手段。

專家簡介

於龍潭

中共黨員,濰坊市中醫院脊柱外科主任,山東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濰坊名醫,鳶都學者,濰坊市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脊柱微創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老年醫學會中醫骨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學會骨科微創專業委員會祕書長、濰坊醫學會脊柱微創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濰坊市醫師協會脊柱顯微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擅長於脊柱常見及疑難疾病的手術治療,尤其在脊柱微創手術方面具有較高造詣。率先在山東省開展腰椎間盤突出症MED下髓核摘除、纖維環修復手術。該技術填補省內空白。將脊柱內鏡(椎間盤鏡、椎間孔鏡、OSE)與顯微鏡共同應用於頸腰椎退變性疾病中,推動醫院脊柱外科進入微創時代,研發自制劑—骨康丸,成立濰坊市3D打印骨科實驗室。累計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英文SCI論著3篇,主編專著3部,獲濰坊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山東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目前主持國家級課題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項、濰坊市科研課題4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