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瀋陽日報

□陳乃舉

央視綜合頻道曾在黃金時段播出大型歷史電視劇《天下糧倉》,其中主要人物劉統勳乃宰相劉羅鍋父親也。歷史上的劉統勳,政績卓著,爲官清廉,其聲名影響遠在其子之上。

劉統勳(1698—1773年),字延清,山東諸城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此後步入仕途,官至宰相。

劉統勳爲官清正廉潔,始終自奉節儉。他在中央最高機構任要職的時間比較長,但從不趾高氣揚,即使做了大學士,也“自奉極儉,所服朝珠無值十金以上者,故綆斷即棄之,不更拾取”。他外出公幹,也極爲注意節約,從不鋪張。乾隆二十六年(1761),黃河開封段決口,劉統勳以大學士的身份奉旨前去現場辦公,“所挈只二奴”,用驛馬不過六七匹。這在當時極爲罕見,同其他官員外出興師動衆,花費大量銀兩反差鮮明。當時有人感嘆:“使皆如公挈二奴,用馬六七,又事事不過令甲,則民生吏治困壞,豈至此哉?”可見,清官廉吏的作用不可小覷。

劉統勳不僅自奉節儉,而且還拒賄有方。一次,一位老友的兒子出任湖北巡撫,爲尋求劉統勳的關照,特派人登門饋送黃金千兩。面對世交故友送來的黃金,劉統勳心裏十分清楚:這是有求於我。他本可以一口回絕,但考慮到老朋友的面子,於是喚其僕人嚴肅地說:“汝主以世誼通問候,其名甚正。然餘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歸告汝主,贈諸故舊之貧竇者可也。”僕人聽後,深爲感動,代主人表示謝意,攜金而回。

還有一次,一位帶厚禮者深夜來訪。門人稟告後,劉統勳深知來人用意,拒不會客。第二天一早,劉統勳來到政事堂,叫人喚昨夜來訪者入見,並以責怪的口氣對他說:“昏夜叩門,賢者不爲。汝有何稟告,可衆前言之,雖老夫過失,亦可箴規也。”來人聽罷,支支吾吾,“囁嚅而退”。

劉統勳在重金賄賂面前,既堅持原則,不失其正,又講究拒賄的方法藝術,不失禮節,頗“有古大臣風”。

劉統勳爲官盡職盡責,對那些貪贓枉法者決不手軟。乾隆二十六年,劉統勳以大學士身份查勘河南河工,發現楊橋工程久拖未完,問其原因,河吏皆以秫秸收不上來爲由搪塞。劉統勳微服私訪,見送秫秸的數百輛牛車都露宿河岸,人和牛飢疲不堪,老少相對哭泣。經過詢問,才瞭解到這些鄉民奉縣裏的通告才送秫秸至此,而收料的官員每車索錢數緡,不給錢不收秫秸。這些窮苦人沒有錢給呀,所以滯留10多天了,帶的乾糧都喫光了,想逃回家也不敢,因此大傢伙才哭泣。劉統勳半信半疑,對他們說他也是送料的,與收料的熟悉,願意替大傢伙“代繳之”。於是拉一車秫秸往料廠送,收料的官員見其面目光澤,衣服整潔,揣度送料人是鄉間有錢人,便加倍索錢。劉統勳與之爭辯幾句,收料的官員大怒,叫手下的人鞭笞他,並扣留了牛車。“公急馳回館,立命材官持令箭縛某委員至。一面召河帥議事。某至略詰數語,即命牽出斬之。河帥亟長爲緩頰,良久乃命釋回,以重杖杖之數十,荷以大校,枷號河干,諸廠委員悉震懾失次。而鄉民輸料者隨到隨收,無敢稍留難矣。”這則《劉文正督河工之風厲》的逸事(《清朝野史大觀·卷6》),生動地表現了劉統勳懲處貪贓枉法之徒的鬥爭藝術和毫不留情的態度。

不僅如此,劉統勳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對那些貪贓枉法的權貴也毫不寬容。當時廣東糧驛道明福、雲貴總督恆文、雲南巡撫郭一裕、山西布政使蔣洲、江西巡撫阿思哈等貪污受賄案,都是劉統勳親自審查處理的。劉統勳“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不愧乾隆朝的股肱之臣。

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的一天,劉統勳於黎明上朝時,“至東華門外,輿微側,啓帷則已瞑”。一個大學士死在上班的途中,使得乾隆皇帝大爲震驚。於是,乾隆“親奠其宅”,入室之後,“見其儉素,爲之慟”。回朝之後,乾隆對諸臣說:“朕失一股肱!”“統勳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遂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