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恩施日報

全媒體記者 付瑞勇 通訊員 譚豔坤 魯文安

“道路變寬敞了,環境變乾淨了,民風變淳樸了,村莊變美麗了……”4月15日,談及山旮旯裏小山村的變化,易宗坤用“十八變”來概括。

易宗坤是巴東縣金果坪鄉石板水村黨支部書記。土生土長在石板水村的易宗坤,腦海裏的“荒村印象”揮之不去:石板水村地處巴東縣最南端,是金果坪鄉最偏遠的地方,與建始縣相鄰接壤,距集鎮36公里,在老、少、邊、庫等區位劣勢的影響下,和美鄉村建設一度腳步緩慢。

“雖有先天不足,但也要尋找、積蓄後發力量去彌補,讓偏僻山村朝着外有顏值、內有涵養的目標前行。”面對區位的困擾,易宗坤帶領村“兩委”班子積極尋找突破口,以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爲契機,將羣衆推向鄉村治理大舞臺,幹羣聯動深入推進“一改二拆三清四建”具體實踐,讓村莊由外到內美起來。

入戶泥巴路,曾經是石板水村羣衆心中的“傷”。“再難也要把致富路修好,不等不靠!”共同締造的號角吹響,黨員馬澤輝行動起來,自掏腰包20多萬元,對自家門前和周邊道路進行硬化、美化,配套修建景觀亭、應急水庫,拓寬停車區,附近20餘戶羣衆共享幸福成果。

黨員先鋒跑在前,鄉賢能人齊爭先。在“歸燕還巢、反哺桑梓”的情感紐帶下,石板水村鄉賢能人出資15萬元,支持5公里村級主幹道加寬路面、安裝100盞太陽能路燈。

易宗坤感嘆:榜樣能量大、羣衆勁頭足,石板水村迎來第二個發展拐點。

石板水村變遷的“第一個拐點”是脫貧攻堅,全村水、電、路、網、房全面提檔升級,喫水難、斷頭路、用電卡口等徹底成爲歷史。“入戶公路要硬化,路燈要亮化,環境整治要美化……”摘掉了窮帽子,易宗坤用“共同締造”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全新的“和美村居圖”。

這張畫卷的筆力何來?每個羣衆都是創作主角。石板水村在共同締造“五共”模式下,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分步分片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從鮮活民意中求得入戶公路硬化“最優解”:藉助村級光伏電站的集體經濟收益,對入戶公路硬化進行獎補,對自行硬化入戶路的農戶給予80元/米的勞務補助,既解決了資金短缺難題,又提高了羣衆積極性。

在獎補政策槓桿撬動下,石板水村羣衆自主硬化入戶公路861.5米,兌現獎補資金68920元,節省了大半財政投入,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關鍵性作用。

“共同締造就是人人出點子、出力量,自覺自發把大家的事兒辦好。”村民曾慶豐對共同締造見解深刻。如今,他和鄰里鄉親圍繞“掃乾淨、擺整齊”活動主題,清理房前屋後垃圾雜物,打掃庭院衛生,和諧鄰里關係,從“要我做”轉向“我要做”,攜手共建面子亮、裏子實的新村莊。

鄉黨委委員、組織委員朱兵介紹,石板水村以文明村創建爲載體,組建政策宣傳、森林防火、民生服務等志願服務隊,開展“最美”系列評選活動,讓“最美村民小組”流動紅旗在各小組“流動”起來,用志願服務“一抹紅”、先鋒代表“榜樣力量”,爲偏遠山村蝶變插上騰飛的翅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