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原銀行淨利潤出現急劇滑坡與大幅增長的營業支出脫不了干係。

文/每日財報張恆

日前,“河南省最大城商行”、“河南省唯一省級城商行”的中原銀行,正式對外公佈了2023年全年業績報告,“成績單”一經披露,便引來市場高度關注。

一方面,該份年報是中原銀行在2022年5月正式吸收合併洛陽銀行、平頂山銀行及焦作中旅銀行後,所交出的第一個完整會計年度業績“答卷”。要知道經過此次合併後,中原銀行一舉成爲新晉的萬億省級城商行,資產規模超過1.3萬億元,位列全國城商行第八位,而且此次合併重組也因時間短、成本低,曾被業內讚譽爲“城商行改革化險樣本”。

另一方面,這也是兩位“70後”新董事長郭浩、新行長劉凱掛帥上任後的首份年度業績公告。

然而,這份備受期待的成績單,卻沒能給中原銀行股價掀起一絲波瀾,自3月28日披露年報後,中原銀行港股整個股價盤面一直處於0交易量狀態,停留在0.3港元/股,總市值僅爲109.65億港元。

我們不禁好奇,2023年中原銀行業績到底怎麼樣了?爲何對股價沒有任何的提振?

資產端和營收端雙增,利潤端卻承壓下行

年報顯示,2023年中原銀行規模方面實現了較好增長,總資產約1.3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97.10億元,增幅1.5%。各項貸款總額7074.62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33.87億元,增幅3.4%;存款餘額8375.22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02.02億元,增幅1.2%。

但經營業績方面,並不太理想,出現了“增收不增利”。去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1.83億元,同比增長2.2%;淨利潤32.06億元,同比大幅減少16.2%;歸母淨利32.21億元,同比減少11.8%。

而拆解整個財報影響利潤端指標來看,去年中原銀行淨利潤出現急劇滑坡與大幅增長的營業支出脫不了干係。

事實上,自合併以來中原銀行營收增長,但業務仍處於整合過渡期,無形加大了成本支出,兩者之間的比率也就逐漸失去平衡了。歷年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2023年,中原銀行的成本收入比連年上升,分別爲35.61%、35.95%、39.05%和40.07%,已經非常接近45%的監管紅線。

如果將營業支出指標進一步拆分,我們就能清晰的看到其業務及管理費和資產減值損失這兩大板塊,對盈利端產生了嚴重影響,2023年這兩個部分數值均較2022年有所大幅增長。

先來看業務及管理費,截至2023年12月末,該行營業費用爲108.62億元,同比增加5.84億元,增幅5.7%,主要由於吸收合併後承接三家銀行全部資產、業務、網點等,折舊與攤銷以及其他一般及行政費用同比增加所致,分別同比增長了19.1%及13.2%。

再來看資產減值損失,2023年該指標下中原銀行竟高達125.6億元,較2022年增加了13.7億元,增幅12.2%。財報給出的解釋是,主要由於該行持續加大撥備計提力度,有效提高風險抵補能力。

如果拉長週期,近些年中原銀行資產減值損失這一項支出就一直在緩慢增長,尤其是從2022年開始急劇拉昇。數據顯示,2019年-2023年,該行資產減值損失支出分別爲71.48億元、78.49億元、76.4億元、111.9億元和125.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從資產減值損失構成來看,其支出額佔比最高的並不是最常見的貸款減值損失,而是投資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衍生的減值損失,2023年佔資產減值損失總額的比重高達48.91%,達到了61.42億元,相比2022年增加了37.7億元,增幅高達158.9%。

衆所周知,投資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同發放貸款業務一樣,於銀行機構而言是擴大資產,實現增長的重中之重,其收益情況如何,也直接影響着銀行的盈利能力。

截至2023年末,中原銀行的投資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淨額達到3868.41億元,同比增長3.6%,所佔總資產的比重提升了60個基點至28.7%。

然而相反的卻是,2023年該指標平均收益率卻大幅回落,較2022年的3.5%下降了64個基點,只有2.86%,遠不及發放貸款及墊款4.71%的平均收益率。

一直以來,中原銀行所持有的投資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都是以收益低、風險低的政府債券和銀行債券爲核心,2023年該兩項券種佔比分別爲48.5%和24.7%。

而其持有的公司債券、信託及資管計劃佔比均不高,只有佔比7%的信託計劃資產規模略大,達到275.58億元。

但我們知道,相較於低風險的政府、銀行債券,銀行所持有的信託及資管資產雖然有較高收益,但面臨的風險較大,尤其是在利率持續下行、經濟不景氣的當下,金融業信託不斷“暴雷”,風險更是不容小覷。

由此分析,我們也有理由猜測到,剛剛提及的中原銀行計提超60億的金融資產減值損失,或大部分來自於信託計劃這部分資產,從而最終對利潤端產生一定的侵蝕。

不良率及不良貸款“雙升”,亟待壓降

在吸收合併洛陽銀行、平頂山銀行及焦作中旅銀行三家銀行後,中原銀行身上的擔子並不輕鬆,在這個過程中,有大量不良貸款帶至而來,中原銀行首先要解決的便是對這部分不良資產的剝離處置。

儘管在吸收合併之初,這三家銀行已經剝離出去一部分不良資產,由當地AMC接管,但中原銀行並沒有太多受益,反而在不良貸款方面依然承壓嚴重。

2023年中原銀行不良率和不良貸款餘額均抬頭,風險抵補能力也有所弱化。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年末,其不良貸款金額爲144.52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2.53億元,增幅9.49%;不良貸款率爲2.04%,較上年末上升0.1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則爲154.06%,也下降了3.02個百分點。

按貸款五級分類劃分,2023年中原銀行正常類、次級類、可疑類貸款佔比均有所壓降,而作爲不良蓄水池的關注類和損失類貸款佔比卻在上漲,其中關注類貸款佔比從2.6%上升到3.25%;損失類貸款從0.42%升至1.36%。

但2023年該行撥貸比卻只有3.15%,顯然已無法完全覆蓋住關注+損失類貸款不良,可以說中原銀行的信貸質量、撥備水平表現都差強人意。

分行業來看,去年該行不良貸款率排名前三的行業依次是農林牧漁業、房地產業及住宿和餐飲業,不良貸款率分別爲7.42%、4.56%及3.74%。

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不良率壓降最爲明顯的爲房地產業,較2022年的5.83%大幅壓降了127個基點,不良貸款金額也較上年末減少了約2.97億元。中原銀行在年報中稱,主要是由於本年度響應國家對地產企業幫扶政策,緩解了客戶集中還款壓力,風險暴露有所減緩。

可見,雙增的不良貸款指標,疊加不少行業貸款質量欠佳,都從側面證明了中原銀行目前仍面臨着存量不良資產未完全處理的問題,信貸風險仍在持續顯現。對於未來如何加大對不良資產的盤活與重組力度,並推動資產質量的進一步提升,這將是中原銀行管理層接下來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年輕班子“扛起大旗”,能否煥新機?

除了以上談及的並不太理想的業績層面之外,中原銀行近些年存在的愈發嚴峻的內控頑疾,同樣讓市場爲其穩固發展“捏了一把汗”。

自2022年以來,中原銀行多名高管接連“落馬”。這其中就包括任職未滿兩年的第二任董事長徐諾金,以及前首任董事長竇榮興,皆因嚴重職務違法並涉嫌受賄犯罪而被帶走調查。

除此之外,原副行長趙衛華於2022年4月被“雙開”、原副董事長魏傑於2022年6月被查、副監事長賈繼紅於2023年2月被查。

如此大規模高管在一兩年內相繼出現問題而落馬被查,這在業內也是並不鮮見的,這不僅讓中原銀行存在的內控問題暴露而出,部分業務開展過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違規行爲,去年其因違規行爲收到的罰單合計總金額就已超1200萬元。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不利因素影響,也催化着內部管理層人事變動來了一場“大地震”。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原銀行管理層人員變動數量達到19人,顯著高於2022年全年的3人。其中董事會人員變動數量爲8人,監事會人員變動數量9人,高管人員變動數量2人。

但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中原銀行迎來了兩位“70後”組合—新董事長郭浩、新行長劉凱,形成全新的“郭劉配”搭檔,年輕主力扛起大旗,可謂看點十足。

從履歷來看,1974年的郭浩出身金融系統,並有多年的政府部門工作經歷,曾先後在北京市委金融工委、北京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任職,後被調任至河南鶴壁擔任市委副書記,鶴壁市代市長、市長等職。

與郭浩從業經歷不同的是,1971年出生的劉凱,則一直在銀行系統工作,曾擔任過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辦公室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安陽市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助理等要職。後自2014年12月來到中原銀行,歷任黨委委員、副行長,黨委副書記、代爲履職行長職務。

而據最新年報顯示,除了新上任的董事長和行長是“70後”外,中原銀行14名高級管理人員中,只有兩位是“65後”,包括副行長周麗濤、董事會祕書潘文堯、財務會計部總經理佟琦、審計部總經理黃明以及多位行長助理在內的所有其他人員,皆爲“70後”。其中,行長助理王天奇、首席信息官扈浩則更爲年輕,爲“80後”。

總體來看,在高層動盪大調整後,中原銀行形成了一支富有年輕化、專業化的高管團隊,在全新領導班子披荊斬棘下,能否在接下來的時間來改善下行的經營業績,以及針對內控頑疾“刮骨療傷”,帶領中原銀行走向正軌,市場會給出最終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