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衢州日報

探索“地質+生態農業”模式

士谷村經濟發展有門道

本報訊 (報道組 方曉璐 通訊員 鄭凌) 近日,在開化縣村頭鎮士谷村富硒土壤生態農業園冬桃基地,一棵棵綠意盎然的桃樹沿着梯田不斷蜿蜒,幾名工人穿梭其間除草,預防雨後病蟲害的發生。

“去年,通過賣果子和果酒,冬桃爲村集體帶來40萬元的收入,今年有望突破百萬元。”士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方誌海介紹,基地種有冬桃120畝,品種爲“秋紅”,前後經歷228天的掛果期,桃香濃郁,甜度高達21度,一上市就深受消費者青睞,一公斤賣到25元,仍一桃難求,杭州盒馬鮮生尋桃而來,主動上門求合作。

這是士谷村依託地質資源優勢,探索“地質+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縮影。

士谷村擁有7億年前的白雲岩喀斯特地貌景觀帶,其規模延綿3公里,位居全省前列。此外,士谷村還擁有30多畝富硒土地,土壤硒含量每千克達2.0毫克,遠高於國家富硒土壤標準每千克0.4毫克。近年來,士谷村充分利用省地質院結對幫扶之機,依託地質特色推動村莊發展,完成國家級士谷地質文化村掛牌籌建,打造富硒土壤生態農業園,發展冬桃、黃茶、宣木瓜、香榧、蕘花等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在地質研學的基礎上融入賞花、品果的文旅特色,讓茅稈山變身花果山,從而拓寬村集體、村民的增收渠道,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隨着“地質+生態農業”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這個昔日的“後進村”蝶變成遠近聞名的“明星村”。村民說,這中間離不開村幹部的傾心付出,他們事事帶頭幹,時時走在前。冬桃基地涉及150多戶村民,在村民代表大會上,村幹部、黨員、村民代表帶頭按下“紅手印”,村民們也紛紛響應,短短一週時間就順利完成百畝土地流轉。

“去年,‘地質+生態農業’產業爲村集體經濟增收58萬元,發放務工工資100多萬元。”方誌海表示,今年將進一步擴大特色產業種植面積,持續增強“造血”功能,爲鄉村振興注入內生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