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仍處於持續上升階段,全國每5例疾病死亡中有2例死於心血管疾病。在4月28日舉行的第六屆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大會暨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絡病專委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教授作題爲《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的學術報告,系統闡述了在理論、機制、臨牀等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果,爲心腦血管病防治找到突破口。

吳以嶺院士作題爲《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的學術報告

吳以嶺院士指出,其帶領的科研團隊經過40餘年不懈努力,在傳承古人絡病研究基礎上,首次系統構建絡病理論體系,創立中醫絡病學新學科並建立兩大學科分支——“脈絡學說”和“氣絡學說”,被國醫大師路誌正評價爲“中醫絡病研究史上的第四個里程碑”,爲中醫絡病學科建立奠定理論基礎。“中醫脈絡學說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入選新時代中醫藥標誌性科技成果(2012-2022),名列第一大類別“中醫藥新學說新學科形成”的首位,該項目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脈絡學說形成指導微血管病防治的原創理論

《微循環》提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質是微循環障礙,是形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加重因素。“圍繞微血管病變這樣一個國際性難題,結合心、腦、糖這些重大疾病,在中醫學術理論上做出了重大的創新。”吳以嶺院士指出,“脈”中醫叫血脈,是運行血液的通道,在解剖學上與西醫的血管具有同一性。脈絡就是血脈的分支,包括了微血管、微循環。

通過兩個973項目構建起一個新的理論學說——脈絡學說,指導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血管併發症防治,提出了脈絡學說的核心理論——營衛理論,建立了血管病變的臨牀辨證診斷標準,提出了調營衛氣血治療血管病變的用藥規律。在脈絡學說指導下研發了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通心絡膠囊、治療心律失常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的芪藶強心膠囊。國家973計劃專家組評價稱:“脈絡學說營衛理論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屬於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創成果。”

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是治療微血管病變的核心機制

吳以嶺院士指出:“我們十多個課題組從2005年開始研究,對3.3萬多條研究數據進行分析,首次揭示微血管病變是以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爲核心和啓動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經體液共同參與,臟器組織細胞結構功能損傷,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複雜網絡病變規律;通絡干預使複雜網絡關聯節點趨於正常,在保護微血管方面較對照組優勢更明顯。”

實驗證實,通絡保護微血管是治療心腦(糖)腎臨牀重大疾病共性機制,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是解決微血管病變難題的核心機制。因爲保護了微血管,就改善了心、腦、腎微循環的組織血流灌注,從而減輕臨牀病情。國家973計劃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爲:“該項目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

循證研究證實通絡藥物解決心腦血管疾病臨牀難題

吳以嶺院士表示:“我們圍繞三個通絡治療心腦血管病的中成藥——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開展了大量循證研究。”結果顯示,在防治冠心病、急性心梗、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疾病方面取得系列成果,解決了心血管領域急性心梗無再流、室早伴心功能不全、竇緩伴早搏、慢性心力衰竭等醫學難題。

由楊躍進教授牽頭,全國124家醫院參與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通心絡治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797例臨牀循證研究結果顯示,通心絡顯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風險36%,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30%;研究一年時,通心絡持續降低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生風險36%,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27%,降低1年再次心梗風險74%,爲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遠期預後提供有效治療藥物。該研究論文在全球四大頂級醫學期刊之一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刊出,並獲評2023年度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中國十大醫學研究、中國心血管病學領域十大亮點,成爲百年來中醫藥走向國際的里程碑式突破。

既往研究還表明,通心絡具有血液、血管、缺血組織的三重保護作用。“通心絡干預頸動脈斑塊”的1212例臨牀研究顯示,通心絡可以穩定易損斑塊,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通心絡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2007例臨牀研究結果顯示,通心絡可以明顯提高急性腦梗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神經功能。

吳以嶺院士介紹,脈絡學說指導心律失常治療研發了參松養心膠囊,該藥的突出特點是“快慢兼治,整合調節”。圍繞參松養心膠囊開展的多項循證醫學研究,均取得良好結果。1476例臨牀循證醫學研究證實,參松養心治療室性早搏優於美西律;治療陣發性房顫與普羅帕酮療效相當,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平均提高心室率7.09次/分。“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的循證研究顯示,參松養心在減少早搏的同時可以明顯改善心功能,爲解決這一國際臨牀難題提供了新的治療藥物。“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的循證研究顯示,其提高心室率同時可以減少室性早搏,改善臨牀症狀,填補了“快慢兼治,整合調律”的藥物治療空白。“參松養心膠囊對920例經射頻消融房顫患者預後影響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牀研究”結果顯示,參松養心膠囊降低射頻消融術後1年內房顫複發率7.9%,降低復發風險40.4%,該研究在2023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發布後引起國際醫學界強烈反響,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評價稱,“在房顫治療領域中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爲世界治療難題提供瞭解決方案。”

脈絡學說指導慢性心衰治療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由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立教授牽頭開展的“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512例循證研究”證實:在標準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明顯提高臨牀療效16%。該研究結果於2013年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編輯部配發的評論文章《讓衰竭的心臟更加強勁——中國傳統醫學給我們的啓示》稱:“這項富有前景的研究已經打開了一扇如何利用最新科技研究傳統中藥在心力衰竭治療中協同作用的大門,這是一個挑戰,對此我們應該熱烈擁抱。”該研究還被評爲JACC年度學術亮點:“該研究證實中藥芪藶強心膠囊可靠的療效,與西醫聯合治療獲得協同效應,使心力衰竭患者獲得顯著的療效。”

2023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公佈了“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複合終點事件的評估研究”的成果。該研究採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牀研究方法,完成芪藶強心對慢性心衰複合終點事件的3119例臨牀循證研究。結果顯示,芪藶強心聯合標準化治療降低慢性心衰主要複合終點事件發生風險較對照組下降22%,爲改善慢性心衰遠期預後提供有效治療藥物。該研究獲評“2023年度中國心血管病學領域十大亮點”,產生了較大國際影響,海內外媒體多有報道。

國家973計劃驗收專家組評價:本研究創立了“理論+臨牀+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重大原創成果,爲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