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訊 杭州圖書館三樓自習區域的入口,一個擺着“老年人優先”牌子的位置特別顯眼。這個座位有一位常客——84歲的裘建強老人,除了中午喫飯和偶爾去書架上找相關書籍,他每天都在這個位置上閱讀資料,用紙筆堅持創作他的第三本書。

桌上厚厚的幾大摞紙用老式的鑄鐵夾子夾住,並特意用厚實的廣告紙做了封面——這是老裘的手稿,每一張空白紙被仔細折出了一條條寬寬的線,方便整齊書寫。

手稿邊上擺着《新華字典》和《現代成語字典》,封皮被翻得起了褶皺——老裘說,年紀大了記性不好,有些字會突然一下子“呆”住,想不起來。

桌底下的袋子裏,裝着老伴做的午餐便當。每天中午,他就在圖書館湊合一下,抓緊時間讀書、寫作。

他開玩笑地說:“我每天早上9點到杭圖,下午4點走,熟悉的工作人員還會和我打招呼,開玩笑地跟我說‘下班了’。”

這樣有規律的閱讀、寫作生活,他已經持續了15年,自費出版了兩本書,“第三本書寫了4年多,出版社的老師給我提了意見,還在修改。”

一位80多歲的老人爲什麼這麼熱愛閱讀和寫作?爲什麼能把這種自律的閱讀生活持續這麼多年?

他富有條理的邏輯思維能力,走路時挺拔的身形,堅持自己拿着兩大包書稿的體力,或許都是答案。

口述:裘建強 整理:首席記者 張磊

從吳山茶樓到圖書館 閱讀讓我找到了退休後的新生活

我現在每天早上6點多起牀,喫完早飯,坐公交車從閘弄口到錢江新城——前幾年,因爲杭圖自習室的人太多,我不願意和年輕人搶位置,寧願坐一個多小時公交車去上天竺的佛學分館看書。那邊環境雖然好,但我這兩年腿腳不靈活了,又回到了總館。

老年人嘛,多動動總是好的。前兩年我寫了一首詩,名字叫《圖書館——老年益智堂》,“全身病態儘可治,不傷脾胃只健體……每天走動不費力,體內生化有動力”。

我是60年代的大學生,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學院天氣動力學專業,那時候國家急需技術人才,我抱着一顆報效祖國的心報考大學。

畢業後,受家庭成分的影響,被分配去了貴州省黔東南州的小縣城,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從一名專業氣象工作者變成了一名老師。教過英語,更多時間是教體育——大學期間,我在運動會上拿過冠軍。那邊領導說,你是有運動天賦的,體育老師適合你。

1982年我終於調回了杭州,回了故鄉,挺高興也挺迷茫。說我是專業人才吧,但我一天氣象監測圖也沒畫過,回到氣象系統,我能幹啥呢?

因爲有外語底子,幹了幾年信息工作,後來去了浙江省氣象學校任職,算是將教育幹到底。沒過幾年,工齡滿足了內退的要求,我就申請了退休。

退休後,我每天去吳山上的茶室喝茶看書,享受天然氧吧,前半生的不如意也逐漸沖淡,生活過得簡單飽滿起來。

時間一長,和茶室裏的不少茶客混熟了,他們大多也是退休工人,聚在茶室裏就是打麻將。

有一次,剛好“三缺一”,就拉我頂一下。我不太想打,但礙於情面,還是上場了。後來就經常喊我,搞得一本薄薄的《〈周易〉入門》看了大半年都沒看完。我想這可不行,這不是我要的閱讀環境。

2009年,我和一位老朋友聊起了這件事,感慨地說,吳山的茶室是不能去了,但還能去哪兒看書呢?

他聽我這麼說,立馬給我推薦了杭州圖書館剛剛落成的新館。他講的理由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新館靠近城市陽臺,風景好,設備齊全、喝水不要錢、室內氣溫舒適、圖書種類多,最重要的是,從家出發坐公交車就可以直達,方便安全,家人也放心。

我將信將疑地去了一次,果然很好,於是,我開始了和“上班”一樣的閱讀之路,直到現在。

從看書到寫書,我找到了另一種歸宿與滿足

看書久了,就有了新的目標——寫書。2014年,我開始創作第一本書《天地人和》,這是一本用《易經》來講解氣象的書。氣象是我的專業,《易經》則是開始閱讀後拓展的新領域。

開始容易收尾難,這本書斷斷續續花了3年多才寫完。這3年裏,我每天在圖書館寫上六七個小時,因爲不會用電腦,10萬多字,都是一筆筆寫下來的。

我算過,寫這本書用了300多支筆芯,稿紙數都數不完——有的是兒子讀書時留下的作業本,有的是把複印資料的紙張反過來用,還有的是在圖書館認識的朋友,知道我寫書,把館裏廢棄的紙張帶來送我……

這兒的工作人員真好,他們無私地提供閱讀便利,幫忙設計書籍封面、聯繫印刷和出版單位。館裏認識的年輕人還主動幫我完成書稿的打字錄入工作。沒有這些無私的支持和幫助,作爲一名退休老師,我是無法完成的,甚至想都不敢想寫書這件事。

我的第二本書叫《婚戀寶典》,用傳統文化分析“相親”這件事。那幾年,總能時不時地看到小年輕因爲戀愛、婚姻輕生、傷人的新聞,各個電視臺的相親節目也紅紅火火,我想婚戀中的很多問題是不是也可以用《周易》這樣的傳統文化來解釋、指導。

爲了寫這本書,那兩年,我看了全國10多檔相親節目,其中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一期不落地堅持看了兩年多。邊看邊做筆記,那些特別的言論,或者特別的事件,都記下來,結合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來進行詮釋解讀。

出這兩本書,花了將近10萬元,老伴唸叨,說我浪費錢。我不這麼看,這錢花得很值,而且物超所值。書,寫出來了就是我的成功,我不期待有多少人買。

閱讀和寫作讓我退休後的人生開啓了新的一頁——每天步行六七千步,身體得到了運動;寫書要思考,動腦筋,促進腦細胞活躍,不會老年癡呆;每天在圖書館裏閱讀,學習新知識,能改善觀念……如果不是閱讀寫作,退休後的這些年可能也就是每天看電視、打麻將,沒味道,長期不運動,身體也會垮掉。

我身邊有同齡人總會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我從來不這麼覺得。孩子們忙,也不能總來陪我,但我從來沒失落過,因爲我也有自己在忙的事情啊!

書呀,越讀越讓人明白,也讓人思考。這幾年,我一直在讀傳統文化經典,慢慢讀明白了自己從何來,又去往何處,對人生的目的比年輕時有了更清晰和立體的觀察。《周易》裏是這麼說的,“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先輩們留給我們的恩澤和智慧,值得我們一直讀下去。

你看桌上的這些書稿,就是我寫的第三本書。算是我的自傳了,寫了好幾年,也改了好幾年。我寫一遍就請專業的老師、年輕的朋友都看一遍,給我提意見,然後再修改、謄抄。最近,我又開始學習怎麼在平板電腦上寫作,年紀再大也要學點新技能。

寫書這件事,累是有點累的,但我還堅持得住,也樂在其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