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後周都城汴梁城外的陳橋驛前,上演了改變歷史走向的一幕。奉命出征遼國的後周軍隊發生兵變,擁戴殿前檢點趙匡胤爲皇帝。趙匡胤假模假樣推讓一番後,黃袍加身,在軍隊簇擁下返回汴梁,登基稱帝。後周由此滅亡,被全新的宋朝取而代之,趙匡胤也成爲宋朝開國皇帝。

宋朝雖然也是和隋唐元明清等並列的古代中原王朝,但嚴格來說,宋朝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王朝。從北宋王朝建立直到滅亡,疆域面積一直非常有限,全盛時期國土面積也不過區區280萬平方公里,還不到唐朝四分之一。連歷代中原王朝的重要組成部分幽雲十六州,宋朝也始終未能佔有,一直處在遼國與金國控制下。

宋朝的立國規模如此之小,趙匡胤在中國古代皇帝中的地位卻一點都不低,與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強人並駕齊驅,一起稱爲古代赫赫有名的四大明君。嚴格來說,趙匡胤的文治武功明顯遜色於其他三人,他爲什麼也能擁有這樣的稱號?

其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趙匡胤宅心仁厚,把別的皇帝掛在嘴上的“仁義治國”落到實處。趙匡胤雖然貴爲一國皇帝,卻不好以殺戮立威,而是注重以德服人,史書對他這一點評價極高,“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非漢、唐可比”,“宋太祖以忠厚開國,未嘗戮一大將”,“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皆以不嗜殺人致之”,“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宋論》記載,趙匡胤在開國之初,就在太廟中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着教育子孫後人的治國要素,其中一條就是“不殺士大夫”,要求後代皇帝們也要效法他,尊敬士大夫,禁止對他們開殺戒。宋代皇帝謹遵祖訓,使得宋朝成爲公認的殺戮大臣最少的歷史時期。

趙匡胤立下的這條祖制,到底是治國高招,還是禍國殃民的昏招?其實這個問題要從多方面來分析。如果站在人道主義角度出發,宋太祖此舉可謂閃爍着古代罕見的人文關懷精神,充分體現了對人的生命與知識分子價值的尊重,沒有像一些昏暴之君那樣草菅人命,可謂善莫大焉。

但站在治理國家的高度,宋太祖此舉可謂一大昏招。無論古今中外,依法治國都是長治久安的不二法門。士大夫該殺與不該殺,同樣應該以事實爲依據,國家法令爲唯一衡量標準。有功者獎勵,有罪者處罰,犯下禍國殃民的死罪,則必須殺頭,如此纔能有效懲前毖後,遏制各種惡劣風氣在朝廷蔓延橫行。

如果像趙匡胤所說,只要是士大夫,不分青紅皁白一概不殺,完全是對法治精神的踐踏與違背,完全背離了依法治國的底線,使得貪官污吏有恃無恐,這條祖制反而成了他們的護身符,可以肆無忌憚爲非作歹。由此可見,趙匡胤這條祖制,是不折不扣的昏招,後患無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