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人民日報評論

浙江台州公安機關近日破獲一起特大製售假酒案,摧毀了一條集產、供、銷一體的假酒產業鏈。一瓶成本四五十元的白酒,標上“XX局專用酒”“XX賓館接待用酒”等字樣,搖身一變成了所謂“特供”“專供”酒,賣出幾十倍的價格,令人咋舌。

不法分子以各種單位的名義,拿低檔白酒灌裝、勾兌生產、銷售所謂“特供”“專供”酒牟取暴利,嚴重侵害消費者和正規酒企的合法權益,擾亂正常市場秩序,影響社會風氣,必須嚴厲打擊。問題是,在發現一起、嚴查一起的背景下,爲何還屢屢有人以身試法?

造假者方式愈發隱蔽,手段不斷翻新。爲逃避監管和懲罰,有的主要通過微信等方式在熟人圈裏點對點售賣。有的採取拼音縮寫、漢字諧音等方式“打擦邊球”,試圖魚目混珠。這些都給監管整治工作增加了難度。

不法分子套路深,忽悠了一些消費者。推銷所謂“特供酒”的“話術”“套路”,無外乎打造人設、搞“神祕感”、故弄玄虛,諸如聲稱有“特殊渠道”,因爲“有關係”所以比市面上便宜此類。對於消費者而言,避免上當最重要的辦法就是頭腦清醒,務必記住:凡是帶有“特供”“內供”“專供”等廣告、宣傳字眼的白酒產品,均系假酒。

有些不甚健康的消費理念,客觀上也在給造假者機會。有的人認爲消費“特供酒”能夠體現身份、有面子,進而願意出高價來買,這就容易給造假售假空間。消費者應當明白,“特供酒”都是假酒,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用這樣的產品來招待親友、宴請賓客,很可能損害大家身體健康,豈不是最大的丟面子?

“特供酒”製售具有參與主體多、鏈條長,違法行爲時空分散、形式多樣等特點,決定了打擊治理必須從源頭到終端多管齊下、協同並進。經營者拒賣“特供酒”,消費者不買“特供酒”,管理者加大打擊力度,各環節一起努力,這些騙人、害人的所謂“特供酒”纔會徹底停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