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昆明4月20日電 題:回到大山的鄉村教師宗富春:我留下來 讓更多孩子走出去

作者 黃玉升

4月中旬,雲南省西疇縣雞街鄉曼竜民族小學的民族文化課上,校長宗富春帶着全校彝族學生開展一場別開生面的“雙語故事會”活動,彝族學生用彝語和漢語演繹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語言文化。

圖爲宗富春給學生們講民族故事。宗富春供圖

雲南省文山州西疇縣地處北迴歸線生物多樣性“黃金十字帶”核心區,但該縣75.4%的土地石漠化,是中國石漠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雞街鄉曼竜村是一個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昔日,這裏因地處高山之上而發展緩慢、教育資源短缺。

宗富春從小在曼竜村長大。她深知,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感受現代文明,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2006年,宗富春成了村裏第一個大學生。

畢業後,宗富春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留在城裏工作還是回到家鄉的抉擇,她毅然選擇回到彝山曼竜,改變家鄉教育資源短缺的現狀。2010年,宗富春進入曼竜民族小學任教,一心撲進課堂。

初入學校,宗富春便遇到一道難題。學校中大多是苗族和彝族學生,很多學生學習基礎薄弱,不會講漢語。彼時,宗富春是學校唯一一個彝族教師,在學生不知道如何與其他同學交流時,她便充當溝通的橋樑,並從語言開始幫助孩子們“破冰”。

雖然有時教會學生一句話要花一兩個星期,但是看着學生們從陌生到相知,從內斂膽怯到自信開朗,從語言不通到交流順暢,宗富春感嘆,“所有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工作以來,宗富春有過多次調動到縣城工作、與家人在一起的機會,每當這些想法浮現,宗富春總會擔心,“如果我走了,村裏的教育怎麼辦?”面對選擇題,她給出的回答是:“曼竜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的根在這裏。我留下來了,就會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去。”

在學校裏,宗富春不但教學生文化知識,還把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作爲學校的辦學特色。宗富春在學校開展彝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葫蘆笙舞”融入學校大課間活動,每週邀請非遺傳承人爲學生授課。同時彝族刺繡也列入校本課程之一,讓學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優美,學習民族智慧的結晶。

平日裏,宗富春還幫助照顧班裏的留守兒童,無數次深入家訪,持續爲家庭困難學生送去衣服、鞋子、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和食品。

2018年,宗富春被任命爲曼竜民族小學校長。面對學校基礎設施薄弱、設備極度緊缺、師資力量短缺等一系列難題,她帶領全校師生一同踐行“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籌措資金,積極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推動學校朝着規範化、精細化、特色化邁進。

如今,曼竜民族小學已建設成爲一所頗具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鄉村小學。雙語教學、民族文化傳承已經深深融入曼竜民族小學每一名學生的心裏,啓發着學生的心智,滋養着學生的心靈。

十餘年間,從曼竜民族小學畢業的學生已有600餘人,其中80餘人進入大學學習。而宗富春和鄉村教師們一直堅守在山村中,不斷書寫着屬於他們的故事。(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