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E50季度論壇暨2024年第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於2024年4月21日舉行。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黃劍輝出席並演講。

如何實現發展新質生產力?黃劍輝建議通過“創新制度供給”來發展。一是要始終保持對外開放。二是各級政府都需要從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科學化等方面踐行ESG,並建設高品質生活環境、優美的生態環境。三是從法律層面爲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四是企業層面要引入ESG從而促進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五是金融業未來也要推動高質量的發展。六是通過教育的改革爲發展新質生產力,引入源源不斷的人才。

以下爲演講實錄:

黃劍輝: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創新制度供給 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共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對2024年一季度宏觀形勢的基本狀況分析;第二部分,對2024年二季度和全年經濟的展望;第三部分,對新質生產力內涵的分析;第四部分,創新制度供給,發展新質生產力。從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角度,如何更好地服務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這樣一個邏輯來分析。

首先,第一部分是對2024年一季度宏觀經濟狀況的分析。4月16號(週二)上午國家統計局發佈了一季度的經濟數據,一季度我們國家GDP實現了29.62萬億元,按不變價格增速是5.3%,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6%,同比是5.3%。這裏面很重要的可以看到,總體上消費是增長了4.7%,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5%。在進出口方面,按人民幣是同比增長5%。值得關注的問題,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9.5%,其中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了19.4%,這還是很值得關注的數字。新建商品房的銷售額下降27.6%。銷售額比銷售面積下降得多,顯然是價格降得更多一點,單價是往下走的,這是一季度的總體情況。

一季度能實現這樣的增長,與2023年12月12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和相關的一系列的政策,包括2024年9項九項重點工作的第一項,以科技創新來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是密切相關的。同時,今年3月5號的“兩會”也明確了2024年的主要指標,包括GDP增長5%,城鎮就業新增1200萬人等核心指標。

今年一季度爲什麼能實現增長5.3%?我們可看到春節過後各地政府的行動很迅速,年初以來地方政府層面爲推動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我們梳理了我國各地政府春節以後做了什麼,主要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推動科技創新,二是優化營商環境,三是推進重大項目建設。2月18號,春節過後第一個工作日,廣東、山東、浙江、江蘇,我們國家GDP總量排在前四位的省,都召開了相關的重磅會議。在營商環境方面,上海、遼寧、吉林,包括內蒙,都聚焦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主題,以營商環境好氛圍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各地近年均逐步認識到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

從金融數據看,我們也需要看到值得關注的方面。一季度的金融數據有部分指標弱於市場預期,比如M1的增速只有1.1%,是近年來最低的。社會融資總量存量的同比增速已經連續兩個月下降,3月份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了8000億。爲什麼房地產的有關數據下降了比較多?從居民的貸款來看,新增的中長期居民貸款和長期中長期的企業貸款都是同比少增,其中居民貸款同比少增1830億元。以上,是我國一季度經濟發展狀況,爲大家進行了簡要概述分析。

2024年二季度和全年怎麼樣?首先看國際機構的分析,4月17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了最新的預測,其中對我國2024年GDP增速的預測是增長4.6%。總的來看,IMF認爲各國經濟增長不均衡,未來充滿挑戰,但是全球的經濟仍將保持韌性,政策制定者要優先採取提高經濟韌性的措施,例如加強政府的財政和重振經濟增長前景,並提出了很明確的對策指向。另外,我們可以看到高盛、花旗最近發佈報告都上調了2024年中國經濟GDP增長的預測,其中高盛是從原來預測的4.8%上調到5.0%,花旗由4.6%上調到了5.0%。這是二季度和全年基本的分析。

我們預判我國二季度經濟增長還是有望繼續向好,全年增長5%這個目標是有望實現的。爲什麼這麼說?理由是什麼?對二季度和全年,第一條理由是消費者的信心正在改善,投資具有彈性,外部需求也有好轉的態勢。第二方面可以看到最近幾個月來,特別清明節前後出行的數據,人均支出已高於疫情前的水平,這是硬指標。咱們討論宏觀經濟向好向壞必須有基本的數據和事實來支撐。還有各地政府,前面有一頁分析了全國各地政府到底在做什麼,可看到各地政府都在採取有力的措施優化營商環境。今年以來的營商環境比一兩年前明顯向好,這是有共識的。發展民營經濟,推進對外開放這個信號還是很強烈。另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會有力地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也是今天我們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一季度會議的主題。

第三部分,關於新質生產力內涵的分析。前面幾位專家已談了很多。我基本的看法,什麼叫新質生產力? 可記住14個字,兩組詞。第一組“創新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現在到了需要“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而是整個國家經濟發展進入到了“創新驅動”這四個字的階段。

第二個層面怎麼實現“創新驅動”?我們認爲基本的公式是: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數字化+ 碳中和+人工智能”,從這樣兩個層面的最簡明公式來理解“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意味着我們國家從現在起,必須通過科技驅動來實現經濟轉型,從而提升國際競爭力,從而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並建設成爲現代化強國。

根據2023年10月份IMF的預測,可以看到我們國家人均只有1.25萬美元。按2024年2月最新公佈的數據,中美經濟總量2023年差距爲9.48萬億美元,美國27.37萬億美元,中國17.89萬億美元,從人均來看我國是1.27萬美元左右,美國是約8萬美元,如何追趕彌補這樣一個差距?這就是未來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的驅動力和命題,如果不發展新質生產力,1.25萬美元與8萬美元之間的差距就難以彌補,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源動力。我本人2014年8月通過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關鍵:提升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書裏曾談到這個命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的進程必須提升經濟國際競爭力。

從經濟發展理論的角度,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都必然要經歷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創新驅動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要素驅動階段(人均GDP小於2000美元),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之前處於要素驅動階段,必然是靠投資驅動、要素驅動的。到了人民幣3000-9000美元,本世紀前十幾年的時候,大概到2015年期間,處於效率驅動階段,到人均GDP大於1.7萬美元,2023年我國大約是1.27萬美元,但是沿海地區北上廣深江浙一帶都是在1.5萬美元以上,到了這個階段已經是抵達創新驅動階段,必須發展新質生產力,引入新的技術才能實現新的發展,否則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理解新質生產力,我們可從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必須經歷的三階段生產力發展進程進行分析。

2014年,我第一次參加莫干山會議(賈康院長是1984年莫干山會議的出席者,今天下午發言的另一位嘉賓劉陳杰首席,我們曾一起參加過2017、2019年的新莫干山會議)。2014年我還在國家開發銀行擔任研究院副院長,2014年四五月份、十年前的這個時間點,我撰寫過一篇論文題爲《架設改革創新之橋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當年參會300多篇論文的前10名,並參加了2014年9月舉辦的“以全球化背景下大國治理”爲主題的會議,從那以後也像賈康院長一樣有深深的莫干山情結。

這篇文章爲什麼當年能夠獲獎?我在文章中將所謂“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着眼於收入問題,分解成了5個小陷阱,因爲如果只從收入角度似乎討論不清楚什麼是“陷阱”以及背後的驅動因素。而如果將其分解成制度體制的陷阱、社會危機陷阱、技術創新的陷阱、國際收支失衡的陷阱,就會豁然開朗。基於當時我國各地霧霾嚴重,在文章中還加了一個生態陷阱,因爲身處2014年前後,無論你有再多的錢,一出門的時候呼吸的是重度霧霾的空氣,喝的是不清潔的水,則即便是身爲億萬富翁,實際的生活質量也不會太高。所以,加上一個生態陷阱後,就將中等收入陷阱轉化爲5箇中型的小陷阱,從而馬上就看到了問題所在及相應的政策着力點:破解制度陷阱,要靠改革;破解社會危機陷阱,要靠共同富裕、縮小社會差距;破解技術陷阱,就是要發展新質生產力;破解收支失衡,必須發展開放型經濟;破解生態陷阱,就是需要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當時看過幾十本書才寫出了這篇論文。

爲什麼說新質生產力等於創新驅動,等於數字化+碳中和+人工智能? 從人類社會1782年以來先後經歷了五次康波(五個康德拉季耶夫週期)。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先生於2006年發表了《繁榮的起點》這篇文章,也提出過人生就是一場康波(50-60年),現在到了第五波。以什麼爲特點?就是互聯網、新能源、數字化、人工智能,由此人類社會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指某個行業的概念,而是從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到了一個智能化的時代,這是整個工業生產邁入第六代的概念。按行業再細看一下,2023年的8月份工信部聯合科技部發表了新產業標準領航工程,包括信息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腦機接口,狹義的新質生產力概念可以按照這個解讀,但是廣義就是整個國家要實現“創新驅動”。人均GDP 1.7萬美元以後,如果不能夠實現創新驅動,就會永遠處於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地方。怎麼創新?需要通過加快第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在第五次康波中依靠、引入和發展“數字化+碳中和+人工智能”。

如何實現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創新制度供給”來發展。因爲從經濟學理論的角度,經濟發展可劃分爲斯密增長、熊彼特增長、奧爾森增長,斯密增長就是要素驅動階段,依靠要素的投入和國家之間的貿易。熊彼特增長靠科技進步,奧爾森增長通過建設強化市場型政府,通過國家制度的創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靠新型的生產關係,需要靠奧爾森增長、制度的創新來實現。怎麼創新?2015年前後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在賈康院長領導下提出了“新三駕馬車”——改革開放+創新創造+生態民生,不是從需求端的出口、消費、投資發力,而是從供給端主動發力。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2014年、2015年提出了基於生產力、競爭力,服務中國夢世界夢的宏觀經濟框架。把經濟發展分解成“總量+質量”。以此爲基礎,2013年左右賈康院長主編的《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蘇京春院長後來也配合賈康院長撰寫若干相關的大作發表。提出了“八雙五並重”,第一個“雙”就是“雙創”——走創新型國家之路和大力發展創新創業。創新型國家就是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進行相應的創新驅動。  

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創新,我們建議首先要始終保持對外開放。三年前,我出版過《構建開放型經濟體戰略研究》這本書。如何實現創新制度供給?第一個創新就要從國際環境入手的,以加入地球村的新型高標準貿易規則CPTPP爲目標,將我們國家構建成爲全面開放型經濟體,從而將國外的企業家、科技、人才、資本等要素引進來,全面融入國際市場。我國作爲擁有14億人的國家,僅靠內需是肯定不行的,因爲珠三角、長三角的生產力很大程度上不是服務內需的,相當部分產能是服務於地球村約200戶人家、約80億人口。洪崎董事長當時爲這本書寫了序——《邁向全面開放經濟體,強國富民的新篇章》。

2018年,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在洪崎董事長、賈康院長領導下歷時四年撰寫、出版的《戰略與路徑:邁向2049年的中國》,提出以新制度供給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生產力是目標和結果,但是如何做到則需要依託創新制度供給,才能促進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2019年,世界銀行提出了國別ESG評價標準。就國別的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國家治理三個方面,世界銀行於2019年構建了17個一級指標,67個二級指標,對應聯合國2004年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政府的效率,穩定和法治,經濟環境,教育,自然與環境,生命安全,都有具體的指標。如果某個國家,這17個方面、67個指標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才能叫創新型國家和發達國家。

地方政府層面,王小魯教授(1984年與賈院長一起參加莫干山會議的著名學者),最近出版的一本新書《中國分省營商環境指數(2023)報告》,分析了地方政府層面的營商環境。我最近建議將地方和國家層面的ESG,基於其國際通行的內涵,將中文翻譯簡稱爲“良治善治”。按字面翻譯爲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表述太長,不好理解和記憶。實際上,國際通行的E、S、G所有的內涵加在一起就是“良治善治”。國家和地方政府都需要建設基於法治的良好治理;善就是慈善,履行社會責任。展望未來,建議各級政府都需要從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科學化等方面踐行ESG,並建設高品質生活環境、優美的生態環境。這六個方面加在一起纔是好的營商環境。

賈康院長剛纔也談到《民營經濟促進法》很必要。兩週前,我受邀參與了中國商會法的研究。關於行業協會、商會的現代化,今年“兩會”有多份提案,建議加快出臺這個領域的專門法律。經研究,我建議這部法的名稱可設定爲《民間商協會促進法》,與《民營經濟促進法》配套,從而可爲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好的營商環境。

此外,企業層面也要引入ESG。根據最近的研究,我建議企業層面的ESG應該意譯爲“良知善治”,就是任何企業都需要從良知出發提供高品質的安全產品和服務,並在此過程中積極推進環境保護,履行社會責任,並構建有效的內部公司治理。未來我國需要從企業層面全面普及良治善治(ESG),從而促進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金融業未來也要推動高質量的發展。麥肯錫今年初發布的一份報告,分析了全球商業銀行未來面臨機遇的五大要務,包括深化商業模式轉型,AI爲代表的科技引入,還有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等多個方面。我們研究認爲,未來加快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的方向及着力點是“數字化+良知善治”,在發展數字化、平臺化銀行的同時,在金融業積極引入新版的良治善治(ESG)理念。

具體運作時,可通過大力發展民營銀行,增加有效供給,與國有銀行體系共同爲廣大工商企業提供“融資+融智”的服務,爲居民提供“金融+生活”的服務。以“數字化+良知善治”型民營銀行的大發展,促進最終實現銀行業、金融業平臺化運作,實現資源精準匹配,服務隨時響應,讓企業、居民獲得金融服務像打車一樣便捷,獲得基於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新科技的“觸手可及,無處不在”的新型金融服務,將融資和融智相結合,並實現金融與居民生活一體化運作,從而使中國未來高質量的銀行服務高質量的民營企業的發展,徹底破解制約民營經濟多年的融資難、融資貴瓶頸,進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最後一點是關於教育改革。我2020年疫情期間組織團隊研究了中國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四大領域的制度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是關鍵。教育領域,需要回歸教育本質,通過教育的改革爲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引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應該是特別重要的關鍵舉措。

以上,就向大家分享這麼多,謝謝各位。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