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怎么上网的人大概也知道了这件事:B站等地掀起了一股重新吐槽2018年《如懿传》的热潮,本来也只是一种老剧新槽。转折是今年(2024年)2月周迅方面开始投诉一些吐槽视频。之后 4月又有一次大规模投诉下架。


如此折腾几轮,争议就开始了。一边说这是“大明星捂嘴”“你演得我说不得吗”,觉得这是明星听不进批评,导致“逆反心理”。另一边说,网络批评的确是进入了人身攻击乃至造谣层面,例如说“周迅利用大粉工作不给钱”这类明显属于饭圈思维方式的编料,还有 “周迅的影后太水”这种显然也不合理的议论。

一些上网冲浪的基本原则相信大家都认可。针对影视剧的批评自然是应该的,妆造不好看是存在的,但不要人身攻击不能造谣。讨论剧情讨论演技的事情,确实是言论自由,观众爱怎么吐槽怎么吐槽。但周迅的演技和影视实绩过去没有被高估,她的表演更适合电影的写意的,一部电视剧她是演得不适合各种问题了翻车了可以批评,但不表示过去所有成绩都不存在。有些针对周迅的人身攻击连带着荡妇羞辱的话都说出来,本身也是一些针对女性的道德枷锁,那种气氛也真的是很糟糕。

经过这样的舆论风波,《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当初双双下架却依然是网络热门话题,又想再聊聊剧作本身以及“宫斗剧”这个品类了。

关于《延禧攻略》与《如懿传》,细说从头不如从《甄嬛传》开始叙起。

《甄嬛传》原著为架空朝代,人物也更多。在晋江时就有“抄袭”争议,《如懿传》拍完之后还未播出,匪我思存就点名流潋紫《甄嬛传》是抄了自己的《冷月如霜》,并说自己写作时写错的诗句都一起被抄了去,一直到《如懿传》播出前后匪我思存还在发博。使得《如懿传》播出时就是争议多多。


那几年,相当数量的“网文大IP”都陷入抄袭争议,但抄袭争议从不影响影视公司的购买,反过来更激发了民间自发的抄袭检查机制,但“调色盘”这种抄袭指控是不是真正严谨现在又是个新问题。原创和知识产权保护需要一整套法律和行业规范。(郭敬明和于正道歉后,行业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大改进。)

《甄嬛传》的原作小说和电视剧《甄嬛传》,从水准上来说,实在是两个东西。大刀阔斧的删减合并人物和放回现实历史,剧情更顺(虽然故事落到雍正朝之后一度被吐槽强行塞入“四爷宇宙”落俗套),郑晓龙团队用一些正剧拍法拍宫斗也提升了故事质感。

剧版《甄嬛传》公布阵容时天涯都嫌陈建斌又老又丑,称小说里是清俊好看的男子。记得见过有人说霍建华演玄凌(原小说中皇帝)才对味云云。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甄嬛传》观众都会认可,正是因为选了陈建斌,才在宫斗这个虚拟宇宙里加了一丝真正属于宫廷的肃杀。这个皇上是老板是上司,而不是情郎。


《甄嬛传》在播出时剧宣就极力强调自己是“反封建”。陈建斌的一脸老态和姚贝娜伤感萧索的吟唱,都让年轻女子侍寝的剧情显出一种无言的残忍。

女性角色选择之适衬,也使得人物各有悲剧性。华妃的哭诉成就了蒋欣的事业。安陵容那“普通人攀爬”的黑化路令网友自发为她重新树碑立传。剧组轻轻把“宫斗”往下按了一按浸入古代宫廷,让妃子皇帝的逻辑都合理不少。这种合理性再配合表演细节服化道,成就了《甄嬛传》被“盘”到现在的盛况——越琢磨越是这么一回事,才值得盘一盘。


虽然,如果真正回到清廷,也没有多少“宫斗”的空间,连皇帝过生活都有太监在外面报数倒计时。

观众一般都认为,郑晓龙的改编思路和执行力,提升了《甄嬛传》的水准。不是每个宫斗故事都能被导演这么往下按一按不那么悬浮。虽然郑晓龙自己的后作《芈月传》也无法摆脱“玛丽苏”的指摘。

电视剧《甄嬛传》的成功引发了小说续作《如懿传》的启动。原本是一部架空小说,续集干脆忘掉自己的架空,顺着着剧版《甄嬛传》的时间线来到了乾隆朝。

《如懿传》影视项目刚开始,于正就前来蹭同题材“乾隆后宫”热度。

这也是故伎重演,多年前,蔡艺侬的唐人筹拍《步步惊心》,于正赶紧筹划同题材“清穿女孩与九子夺嫡”的《宫锁心玉》。“蹭题材抢拍摄进度”令蔡艺侬对于正颇有意见。

(题外话:女性清穿题材里,穿越回去掺和九子夺嫡是个常见套路,其真正的鼻祖文《梦回大清》2019年才影视化,惨遭改名叫《梦回》。怀疑这些清穿女频文的依据都是二月河小说改的电视剧《雍正王朝》。)

于正快马加鞭粗制滥造缝合台词的《宫锁心玉》2011年春节就播了,那个春节是杨幂事业真正起飞的开始,流量花top地位延续至今。而《步步惊心》到2011年9月才播出,造就了另一个流量花top刘诗诗及刘诗诗的姻缘。“诗幂友谊”变化的传闻也是从那个时候流传。杨幂2013年天涯访谈说的是跟刘诗诗早几年挺好后来大家太忙。这几年,虽然大家也很忙,但是互动上了。

说回到2017,于正蹭着《如懿传》拍《延禧攻略》的时候,观众从经验来说,还是预判于正的会比较粗制滥造。

偏偏,流潋紫先选的思路,是女主为“断发皇后”——一个历史上只跟皇帝短暂好了一阵被封后、又迅速跟皇帝决裂的“废后”。

这样她就把最适合宫斗的故事逻辑空了出来(注意:是适合宫斗的逻辑,并不是说这个剧情逻辑就是唯一的创作逻辑)。《延禧攻略》大喜捡漏,女主定为令妃——一个得到非常多宠爱,顺利生了很多孩子的妃子,在古代宫廷里,这是最幸运的“赢家”。“白月光”定为富察皇后,公认乾隆皇帝最珍爱的一位皇后。

《如懿传》小说2012年就发行。 2016年8月剧集开机,2017年5月杀青。 《延禧攻略》2017年6月开机。

《如懿传》先拍完,但是那几年古装剧卫视播出每年都有限制集数,《巴清传》(《赢天下》)和《如懿传》都是等着卫视放行,迟迟不上。孰料2018年7月《延禧攻略》已经直接上线网剧播出,热度立刻起来,倒逼着《如懿传》不等卫视时间也先网播。更世事难料的是《延禧攻略》先有网络热度,卫视也要播(2018年9月浙江卫视),卫视播出时间竟比《如懿传》(2018年12月东方卫视)还早。

(题外话:那几年过于庞大的古装剧,都是早播早踏实,《巴清传》拖到高云翔负面还不知道怎么办,范冰冰也出负面,业界称之为“一部戏拖垮一个唐德”。)

制造了“爽文”《延禧攻略》的编剧是谁?署名不是于正,叫“周末”,但是豆瓣资料是空白,至今无后续作品。


2018年《延禧攻略》《如懿传》时期我们就写过一次宫斗剧人物关系引发的清宫宇宙的问题。(→)

最先发掘出令妃和断发皇后放到流行文化中的,是琼瑶的《还珠格格》。《还珠格格》当初被批评荒腔走板胡编乱造,但今天回望,琼瑶在历史素材中的选择相当聪明。从“公主坟”的传说开始假设一个民间公主。乾隆朝的妃子里,受宠的是令妃,所以她帮助了民间公主。继皇后辉发那拉氏断发表示和皇帝的决裂,可见是跟皇帝闹掰了,那就是为难了民间公主。乾隆儿子里有个永琪25岁就死了,可以编排编排。琼瑶是顺着历史的缝隙去填补,还记得让乾隆提到了孝贤皇后(富察皇后)去世。后续清宫剧都会主动靠近《还珠格格》的设置,除了是贴集体回忆的热度之外,也是因为琼瑶的设置先贴上了历史。


(△《甄嬛传》、《如懿传》、《延禧攻略》、《还珠格格》里的乾隆继皇后)

隐隐能看出来,琼瑶对“断发”这个场景有些着迷,《还珠格格》第一部,皇后的绝望用剪头发来表示。《还珠》收视率太高一路编到第三部,皇后人设都转好了,断发场面重现,更激烈更贴历史,是在下江南的船上断发,皇后出家。



“断发”在满人规矩中是大忌。皇后当着皇帝的面断发,是一种宫廷中罕见的主动发疯的决绝。因此“断发皇后”这个题材不止琼瑶注意到,之后还有一部电影也试图大做文章,那就是范冰冰一部大张声势开拍最后却无疾而终2017年悄咪咪随便在法国上了一下的电影——《画框里的女人》。


这部电影网上有资源的。主要讲洋画师进清廷,发现了一个神秘寂寞空虚渴望自由的皇后。电影拍得非常差。另外选了范冰冰也是一个糟糕的决定。因为范冰冰要是进宫,那岂止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还是努力我要努力我让那皇上迷,她不会寂寞也不会发疯,戴什么凤冠穿什么衣服封后大典办多久够她忙活一整年的,忙完了还要专注于皇后肖像画的落笔和修改。(不是贬义!赞美范冰冰去泰国不忘带货fanbeauty!)


“怎么拍一个宫廷里不快乐并自毁的女人”,并不是一道容易解的题。

《如懿传》就会解“断发皇后”这道题吗?完全不会。

《如懿传》是用《甄嬛传》那种宫斗剧俗套的惯性去诠释“断发皇后”。勉强找了个“帝后婚姻悲剧”“兰因絮果”,看着好像多深刻似的,结果除了言情幻想,就是宫斗相互打胎。

首先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创作逻辑。因为女主角是继皇后辉发那拉氏,所以前面那个皇后富察氏就要是虚伪和坏事做尽的,因为女主角才是和皇帝的真爱。但是《百家讲坛》里都说过:“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平庸的诗作,其中有一百多首写得非常好,都是悼念富察皇后的。”


可以重新解读男人写诗喜欢假装自己的深情。但非要说富察皇后其实是个坏女人,这有什么意思呢?这不就是白白给对面抢项目进度的《延禧攻略》送人设吗?

《延禧攻略》顺着“乾隆最爱富察”这种较为公认的观点,创作了“容音小天使”,制造了秦岚的事业第二春。《延禧攻略》里的帝后是恩爱的,但富察皇后也不争宠也不要求皇帝唯爱自己,这更符合那个时代的宫廷女人逻辑,好老婆要贤惠,好皇后更应如此。容音最后的崩溃点是失去孩子,而非“你不爱我”这类,这反倒更成立。


帝王之爱是爱吗?《金枝欲孽》里每个女人,从来就知道,没有爱。《甄嬛传》里只有甄嬛在那许愿真爱,终于清醒了开始黑化完成高能剧情。《延禧攻略》里,富察皇后就是过安生日子伺候君王。现在市面上对于《如懿传》大多数剧情吐槽,都是同一个问题:观众不理解如懿和皇帝怎么就真爱了,皇帝三妻四妾花花肠子的,如懿到底怎么就过不去这道坎了?


《如懿传》拿着“继皇后痛苦不堪主动断发”的如此悲壮的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故事,却在“宫斗”里打转,时不时用“爱情的心灰意冷”来调剂,剧情逻辑惨不忍睹,高度上不去,通俗下不来。更离谱的是《如懿传》里跟皇帝讲真爱的还不止一个女人。 吐槽 《如懿传 》的 视 频都说越来越理解魏嬿 婉(令妃),因为只有魏嬿婉在宫斗剧里做任务: 皇帝恩宠才能让我不再受苦,皇帝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 。


“断发皇后”真正可行的解法可能是,反宫廷,去质疑这套规则本身,去怀疑皇帝的虚伪,去追问道德只针对女人。

“断发”,是一个女人明知道犯大忌偏要主动发疯,明告诉君王我不玩了。要是什么故事写出一个“渴望自由的疯女人”,周迅就合适演了。另外这种故事也不太适合电视剧,更适合拍电影。

如果当初《画框里的女人》找周迅,说不定最起码能当加长MV看看,她每一个眼神都能诠释“画框里的女人”这个标题。周迅演清宫戏给我的观感就是:我是谁我在哪儿这里在干什么让我走。(不是贬义!不是每个演员都有这样浑然天成的自由和“无法受困”的感觉。不然怎么只有周迅是精灵眼精灵脸。)


《如懿传》写不出一个皇后为何在深宫中发疯,只好宫斗编不下去来言情,言情编不下去再来宫斗。女主角是不是从小就有领先于时代的平等思想这类,根本看不出,相反还有观众从细节解读出女主对侍女也不怎么好。

强行编帝王的爱也有点胡闹,《如懿传》皇帝爱一个人就是让她去冷宫,后宫纷繁复杂皇帝还要找个宫女来假宠幸。一个皇帝一天天闲得不行没正形,都不如隔壁聂远还在那批奏折嫌嫔妃花样多太烦人。


《如懿传》不好看,剧情逻辑是首要原因。

现在吐槽声音之猛烈,又想问,为什么周迅接了这个戏呢?

那时候行业有两个趋势:一是大花都在积极演电视剧;二是全行业都在吹捧大IP。

大花下凡演电视剧多少都是《甄嬛传》效应,一部戏红遍两岸,孙俪靠剧也能登到大花位置,上大杂志封面拿高奢代言,可见演了好剧并不掉价。

再者,演电视剧那时候钱多。影视行业传统上是电影比电视剧赚钱的,从好莱坞到香港都有多少多少片酬俱乐部。2008年以后总体市场更好了,国产剧单集片酬开始飚高价,乘上集数那数字真是天价。2011年互联网介入电视剧采购是一个大明星单集片酬上涨点,2014到2015年流量经济开始,又是一个片酬上涨点。后来的《帝王业》《大明皇妃》能找到大花,都是一种“趋势”的后置效应。

但是,在大花里只有周迅演电视剧不算什么“下凡”,因为她是《大明宫词》起飞的,后面深入人心的电视剧角色也相当多,她本来就是能演高规格电影也能演国民剧。对于她而言,真正的“下凡”可能是演宫斗戏这种不太文艺不太自我的故事类型吧。


伴随着流量经济的是影视行业大规模采购网文(对不起我有个粗暴的说法叫“网络地摊文学”),那时候网文的质量、深度是不考虑的,就是按点击来推算“这些网文的点击量都会变成电视剧收视”。这种大IP风潮真的是吹得所有人五迷三道心烦意乱,生怕自己被时代抛却。而且的网文IP那些年确造出了爆款和新星,一爆就是乱拳打死老师傅。

在这样的行业总趋势下,《如懿传》则是非常鲜明的“第二季效应”。综艺行业都知道,节目爆了,第二季最好招商,所有人预期都特别好,大咖明星和大客户都抢着来,第二季是最容易拼出“顶配”的。电视剧《如懿传》也是一样的道理。男主甚至遛过梁朝伟,开机的时候就仪式感拉满,拍封后大典群演特别多等等……除了女主敲定周迅是万众瞩目的之外,霍建华也是《花千骨》之后爆到不行的男主,还是宫斗剧里最帅的皇帝。


但是“第二季效应”也包括:预期太高、顶配拉太满,其实戏就不好看了。项目最好的状态是人选合适,预算不要铺满不要沉迷于砸钱,要想着找视听角度和故事优势去打。

于正这个人,抄袭累累人品可疑炒作成性,但是由于他极度爱赚钱和极度能钻营,他客观上搭更符合商业规律的盘子。《延禧攻略》又凑巧比其他于正戏更多了点可看度。于正的套路一般性发挥就是于氏烂戏那样,很故意制造爽点骂点和新标签。(比如“莫兰迪色”是过去“红配绿”的新玩法,魏璎珞一路爽文就跟过去剧情玛丽苏一样,也是揣摩了大众心理。)

我们现在回顾《如懿传》这个项目盘子的问题,其实就是太高举高打,忽略了适配度,剧情和人物逻辑理不顺也不管了。《延禧攻略》则是花合适的成本办有效果的事。除了流潋紫把最容易编排的思路自动让给于正这个先天优势之外,适度加了一些“女性互助”(但我认为这是虚晃一枪,最后还是“赢得男人心”)。 此外,秦岚、聂远、宋春丽,这三个演员都是演技好但不贵的选择,只要人物逻辑理顺就大放光彩。

《延禧攻略》当然肤浅,爽文的尽头是皇帝爱我,我终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还不肤浅? 但作为商业产品它达到了目的。


《如懿传》要描写断发皇后但根本没有讲述“疯女人”传说的能力,最后很多吐槽的其实是把故事拉回了传统的“宫斗思路”——令妃最受宠,一定是有理由的; 皇帝不爱你,你如懿在那挂脸有什么用?男人只会更憎恶这样的女人。

新解读里有新的情绪。《如懿传》的故事线对魏嬿婉的确不公平,她遭到虐待多年,剧情却借各种角色之口去咒骂她的上位,但底层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被虐待被欺凌的困境,根本无错。最起码《甄嬛传》里华妃之死却拍成了震撼时刻,给这个“人”一个逻辑,展现她所受的伤害,去拷问帝王。观众重新解读魏嬿婉,是为无权无势的配角去鸣不平。


(△李纯对角色的理解很好)

但是,有时候,有部分《如懿传》剧情吐槽里又混杂着一些厌女措辞,例如说女主角老、丑、没好脸、不给情绪价值,“我是皇上我也不喜欢”。这话在宫廷逻辑里成立。但是我们不是皇帝,但是古代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皇后,她剪掉头发以明智:不是失宠,是我不要皇帝的喜欢,若我没有自由,我便自毁。

很可惜,到现在我们还没看到一个合理的“断发皇后”故事。哪怕是隔壁佘诗曼的娴妃,黑化戏好看,治理后宫搞事业,最后不过是“最爱你的人分明只有我”,骂皇帝一句“傻仔”。(注:佘诗曼口型看出来她粤语台词说了“傻仔”,普通话配音台词是“弘历你是个傻子”。)


宫斗剧这个门类容易出爆款。

但是从 《金枝欲孽》、《甄嬛传》到《延禧攻略》、《如懿传》,其实是立意在渐渐往下掉。

拿《甄嬛传》和《金枝欲孽》这两部初期宫斗比,我个人是觉得,总归是《金枝欲孽》更有想法。《金枝欲孽》里的皇帝简直是个NPC,妃子们侍寝好似卖保险开单,心思都在太医侍卫上,结局里并不是谁笑到最后谁的位分高,而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初看印象最深的是,《甄嬛传》还是血统论的,甄嬛的起落暗合的是皇帝前朝心思,这是剧情内在的一种矛盾:如果最终决定局面的是朝廷人事,是妃子血统,她们争斗又有何意义?如果足够聪明足够无情足够开挂就能胜出,那剧情为何如此“秩序井然嫡庶分明”?流朱是普通侍女,她忠心护主死就死了,浣碧到底是甄远道的女儿,还是可以换个名字去当福晋的。《金枝欲孽》则残留着某种旧港片的进取,任何人,只要决定钻营讨好皇帝这门功课,机会就来了,成功的代价是失去朋友。

相比后来者,《甄嬛传》的结局还是有意思多了。甄嬛们给皇帝戴了一顶又一顶绿帽,最后直接后宫杀夫。女主角是“胜利者”,但胜利的极致是干掉老公。


《延禧攻略》是一个意外有一些发挥(富察皇后和魏璎珞的感情)、总体比较自洽的爽文,我尤其不能忍受的是最后对“胜利者”那种极致慕强的渲染。 而《如懿传》则是一个不自洽的剧作。

2020年9月,这两部同题材 宫斗剧接连下架。


“宫斗”为何能让现代人如此沉迷?从二十年前的《金枝欲孽》就有人这样发问。

最常见的答案是,人们可以随时在“宫斗”里代入工作和家庭的任何修罗场。但生杀予夺的残酷宫廷能让现代人代入如此之深,是否说明绝大多数的关系还是非常传统的“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是否说明我们的愿望首先还是“在现有体系下做赢家”,而非“重建”?

好吧,是我想多了。只是,无论何时看到下跪剧情,总是回想起,小燕子说,人的膝盖不是用于下跪的。小燕子和紫薇手牵手离开了荣华富贵的紫禁城,离开了“父”,浪迹天涯,不必再跪。

~更新的文章总是被大家错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