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互聯網30週年的新起點上,我們需要繼續呼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共同需要的開放、共享精神,除此之外,還需要提升和優化鼓勵創新的環境和生態,給予那些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更開放的空間和更寬容的生長環境,讓他們敢於挑戰、敢於試錯。

4月20日是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30週年紀念日。許多熟悉的名字又一次出現在我們面前,騰訊的馬化騰、小米的雷軍、搜狐的張朝陽、360的周鴻禕……那些在過去30年間站在互聯網浪潮之巔的人們,相聚在工信部與中國互聯網協會舉辦的座談會上,這是近年來不多見的互聯網大佬的集體“亮相”。

1994年4月20日,中國開通首條64K的國際專線,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成爲國際互聯網的第77個成員。激盪人心的30年由此開啓序幕。當時這個國度裏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互聯網,現在則幾乎所有人都離不開互聯網,成爲數字化時代的居民。

相較於後來的90後、00後數字原住民,生於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數字移民們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技術紅利帶來的澎湃動能,並充分見證了互聯網究竟是如何改變世界、改變社會的。互聯網的開放、平等、協作和共享精神,深刻影響了我們的想象邊界,讓我們對世界的觀察半徑跳出百年來的固步自封,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穿越長城、走向世界”。

這種澎湃發展動能最直觀的體現,是一批企業的蓬勃興起。他們在政策和技術的雙重紅利下快速生長,併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公司,這是30年間中國經濟騰飛最值得標記的成就之一。而當下,有機會追上蘋果、特斯拉、英偉達這樣全球一流企業步伐的,依然還是過去30年間興起的那些互聯網公司。

回望30年前,那確實是一個黃金年代:全球化方興未艾、新技術不斷湧現。那時的人們都相信,地球是個村落,互聯網則會成爲全人類的精神家園。30年後的今天,儘管這個世界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好消息是,技術變革依然帶來樂觀的氣息,來自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進展讓這一刻的我們又一次站在技術的新起點上。

而人工智能精神甚至比互聯網精神要更進一步,生成式人工智能天然蘊含的內核就是偉大不能被計劃,創新都是探索路上的偶然所得,它需要開放思維、需要向各個方向的探索作爲攀爬路上的“踏腳石”。但現在我們所面臨的現實是,很多時候“零風險”思維影響了企業探索,企業還沒開始嘗試就踩剎車、設限制。

如果說我們如同30年前一樣,又一次來到了新技術紅利大爆炸的前夜,那麼當下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抓住這一機會再一次實現躍遷?答案或許依然需要回到那些站在技術浪潮之巔的弄潮兒們身上。

互聯網公司在過去幾年間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調整,最大的變化還是觀念上的逆轉,作爲創新引領者的他們在輿論場中不斷被異化,以至於許多人都不敢“亮相”。事實證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來到奇點時刻之際,有實力追趕這一科技前沿的,還是這批曾經的互聯網弄潮兒,束縛他們的思維和行動對未來無疑沒有好處。

“中國人距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1996年,在中關村街頭向世界發出這樣振聾發聵一問的,是一家名爲瀛海威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這一塊初衷是爲公司打廣告的廣告牌,卻成爲了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最具有標識意義的畫面。

正因此,站在互聯網30週年的新起點上,我們需要繼續呼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共同需要的開放、共享精神,除此之外,還需要提升和優化鼓勵創新的環境和生態,給予那些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更開放的空間和更寬容的生長環境,讓他們敢於挑戰、敢於試錯。

即便是站在大國博弈的視角之上,中國的互聯網科技公司要追上美國前輩的步伐,同樣也需要爲企業卸下不必要的枷鎖,讓其免於非經濟、非市場、非技術因素的束縛,讓那些具有創新精神的互聯網企業敢幹、能幹、善幹,這其實也是過去30年裏,中國互聯網經濟能夠蓬勃發展的底層邏輯。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經濟觀察報”(ID:eeo-com-cn),作者:陳白,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