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聞晨報

上海有了24小時開放的公園圖書館

夜晚,在閱讀中和自己對話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一座24小時亮燈的公園圖書館——和平書院宣佈開館。坐落在和平公園裏的它,是上海首個24小時開放的公園圖書館。

虹口區圖書館和平書院館長韓曜告訴晨報記者:“這是結合和平公園全天候開放的特點和周邊人羣實際需求做的一個嘗試,在不眠的公園裏點起一盞閱讀的夜燈。讀者、市民白天可以享受公園20分鐘效應帶來的身心愉悅,夜晚可以在閱讀中和自己對話,讓思緒沉澱。”

城市不眠,閱讀不止

從暢心園路上的和平公園5號門步入公園,映入眼簾的是兩幢風格古雅的建築,白色的牆體上分佈着一扇扇通透的玻璃窗。

24小時開放的,是和平書院綜合館,其入口處有“全天候爲讀者服務”的標識。根據現場公佈的開放時間,綜合館一樓每週二至週日24小時開放,二樓每週二至週日9點至20點開放,每週一上午閉館,下午1點開館。旁邊的另一幢樓是少兒館,開放時間與綜合館二樓一致。

開館首日,記者走進綜合館。一樓紅毯上,一臺三角鋼琴自動演奏着《漁光曲》等經典曲目。一道旋轉樓梯通往二樓,玻璃上印滿了讀書名言。四周是書架,按功能區域分類。靠牆處有吧檯,供應咖啡、茶飲和美食。餐飲區設在落地窗邊。在一些書桌上,記者還發現了充電插座、感應充電裝置以及觸摸感應檯燈。

綜合館以藝術人文爲館藏特色。一樓的虹口人文記憶書架上,名人區域陳列着魯迅、茅盾、丁玲等曾經聚集在虹口的文化名人的著作,輔以生平介紹和老照片。書店區域展示着虹口書店地圖,並對虹口的出版機構進行了介紹。

當天,同樣走進綜合館的,還有首批“市民閱讀分享者”、阿根廷留學生吳飛得。選一本好書閱讀,買一杯咖啡提神,推開玻璃門就能步入公園接觸大自然,吳飛得用流利的漢語告訴記者,和平書院提供了理想的讀書環境,找書也很方便。“在上海,圖書館是我常去的地方,比如每次考試前。”他讚歎上海的閱讀環境,表示以後也會常到這裏來。

記者獲悉,和平公園裏的上海首個城市公園閱讀集羣,由四棟主題館、一個藝術館和一箇中心閱讀綠地組成。四棟主題館包括和平書院·綜合館、和平書院·少兒館、和平書院·刊茶社以及上海碳祕館,總體規劃面積近1萬平方米。

爲了迎接第29個世界讀書日,和平書院綜合館、少兒館以及和平藝術館均於4月23日正式開館。工作人員介紹,和平書院綜合館和少兒館設計的館藏量爲15萬冊,目前已有8.2萬冊上架。來綜合館,如果只是閱讀,那是“零門檻”的。至於借閱方面,已經接入了全市公共圖書館的通借通還系統。

在公園的詩意中感受閱讀之美

最近,“公園20分鐘效應”正在社交平臺上盛行。相關研究認爲,在公園待上20分鐘,就可以感受到情緒提升、壓力減輕以及身心健康改善的效果。

在上海,越來越多的公園正在推行24小時開放,讓忙碌的都市人隨時感受“公園20分鐘效應”。

韓曜館長介紹,作爲上海首個城市公園場景中的閱讀集羣,和平書院實現了閱讀方式創新,將公共圖書館設在貼近自然的公園,將公共閱讀的邊界從圖書館擴大到綠地公園,增加了閱讀的各種場景,體現了現代閱讀的多維度屬性。

和平書院探索打造的,是公園裏24小時城市不眠的閱讀新空間。休閒閱讀、深度自習、陪伴閱讀等多元場景與文創和餐飲服務項目等配套設施融合,能更好地滿足讀者多元需求,爲市民羣衆提供全天候、不打烊服務。

學者鮑鵬山從載體名稱出發,認爲:“書院是一個非常有歷史積澱的詞彙。在中國古代教育中,書院帶來了頗具特色的教育方式。”當書院承載了圖書館的功能,選擇了全天候的開放方式,他表示:“相信和平書院會成爲公園裏一處充滿吸引力的地標,也希望它能成爲產生思想的地方。”

虹口區作家協會副主席簡平對和平公園很熟悉,也關注了和平書院綜合館、少兒館的落成。他告訴晨報記者,和平公園裏的閱讀氛圍讓他感動。去年,公園推出的國內第一家期刊主題書店——和平公園·刊茶社,也是簡平愛去的地方。“他們蒐集了相當多的國內國外期刊,讓我感受到堅持紙質閱讀的力量。”他說。

他贊同公園和圖書館變成更加開放的市民空間。“閱讀本身是一件個人化、個性化的事情。當下的生活裏,每個人都很忙,而且每個人忙的時間還不一樣。24小時開放的公園圖書館,讓愛書的人隨時隨地可以進行讀書活動。”

“尤其現在春光明媚,公園裏綠草如茵,在這樣的環境中閱讀,與在別處讀書的感受肯定不同。公園是休閒場所,有人說過,世界上最高級的休閒就是閱讀。圖書館設在公園裏,讀者不用再拎着書去公園,可以選擇的書也更多。有人喜歡把同類型的書或者需要比較的書放在一起讀,這在圖書館是很容易實現的。”簡平認爲,和平書院提供的不僅是物理上的閱讀空間,還有更寬廣的精神空間。在室內的讀書館閱讀,在戶外的公園交流,書友之間的互動就達成了。“作爲一個寫作者,我也願意參加公園圖書館舉辦的交流活動,這個場所會成爲編書者、寫書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樑。”

那一抹溫暖的閱讀燈光是奮進的燈光

看到綠草與花叢映襯的和平書院,市人大代表、作家唐吉慧感嘆:“很美。規模比我想象的還要大。這樣的環境,當然可以提升閱讀體驗感,對於推廣全民閱讀也是很有幫助的。”

唐吉慧注意到,24小時開放的閱讀場所,在上海已非新鮮事。福州路上開過一家“大衆書局24小時書店”。浦東金橋的“城市不眠”24小時書店因四面通透,吸引了無數人打卡。讓他思考的是,場所24小時開放,經營成本一定會提高。

悅悅書店的主理人羅紅有着30年書店經營經驗,證實了唐吉慧的想法。“確實成本相對會高,主要是人力成本。不過,我好幾次晚上9點半下班後,看到書店的外擺座位上還有讀者,說明讀者夜間仍有閱讀需求。24小時的閱讀場所如何爲讀者提供服務、以及提供哪些服務,值得好好探討。”

作爲公共場所,圖書館的運營管理與書店又有不同。去年世界讀書日,黃浦區圖書館24小時城市書房正式對外開放。記者從該館獲悉,24小時城市書房如今仍正常運營,每天9點至20點30分,讀者由正門進入。每天20點30分至次日9點,讀者由側門進入,根據公安部門相關要求,需實名登記。

上海這座城市,正在探索打造更多的24小時閱讀場所,且已有點位實現了無人值守。比如,4月20日,寶山區首家24小時自助共享書房亮相大場鎮的人才公寓,面積約200平米,藏書5000餘冊,24小時無人值守、自助借還,主打便利性與智慧感並存的服務特色。

在虹口,和平公園的全天候開放給圖書館24小時運行提供了便利。韓曜館長表示,24小時開放後效果如何,館方會密切關注市民需求和實際運營情況。至少,在夜深人靜之際,那一抹溫暖的閱讀燈光,是奮進的燈光。

今年世界讀書日,唐吉慧還發現,上海的閱讀場所和形式正日趨多樣化。這幾天,舉辦“淘書樂”的“書香巴士”從浦東圖書館出發,經過一個半小時車程,駛入櫻花谷舊書市集,讀者反饋很好。“這也是一種既能看風景、又能交流讀書的新方式、新空間。”

他認爲,與閱讀有關的內容日漸豐富,正說明城市和市民對精神文化的重視和需求。“我相信,熱愛閱讀和喜愛紙質載體的人是不會消失的。”他分享了一個例子,“有一天,我打車到上海作協去,快到的時候,出租車司機突然說,其實他也正要到那去,因爲那裏有個報攤,他要去買當天出版的報紙和雜誌。你看,無論城市如何更新,忠於紙質閱讀的人永遠存在。”

文/晨報記者 何雅君 攝影報道

製圖/特級首席美編 黃 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