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重慶市、成都市燃氣費相關投訴激增併成爲全國話題,官方調查結果解開了民衆心頭一些疑慮。

其中,重慶日前通報了調查覈實結果,確認當地燃氣企業存在違規估抄、燃氣計費週期混亂等問題,並承諾將對已經調查確認多收取的燃氣費進行全額退款。

幾乎前後腳,南京等地不少用戶同樣表示換新表後燃氣費猛漲。天然氣作爲一種清潔低碳的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中被寄予期望,我國天然氣消費比例近年亦呈增長趨勢。企業存在違規估抄、計費週期混亂等問題,這和“換表”關聯大嗎?老式燃氣表和新的智能燃氣表有何區別?在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下,未來如何影響居民用氣?

一家主流燃氣表製造企業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傳統的膜式燃氣表可能存在走慢問題,這也是部分燃氣公司更換燃氣表的考量之一。

不過,對於此次爭議,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劉毅軍則認爲,燃氣表由燃氣公司進行採購與安裝,部分燃氣表甚至是燃氣公司自身關聯企業製造,這其中就可能產生監管不規範與不透明。劉毅軍呼籲,在價格與安全等方面之下,應建立起相應監管機制,關注燃氣表實際使用運行過程中的準確性等細節。

成都市場監管關於市民反映燃氣相關問題調查覈實情況的通報。

“換表”爭議背後:新舊燃氣表工作原理不同 採購仍待監管

此次川渝地區燃氣費事件中,居民反映家中更換了新的燃氣表後出現燃氣費高漲,這也使得燃氣表瞬間成爲關注焦點。不過,重慶與成都兩地的核查通報均顯示,尚未發現燃氣表計量和質量、燃氣質量、通過遠程操控改變燃氣表計量等問題。

用氣量增加誰之過?“換表”又是否背鍋了?隨着輿論發酵,這也成了待解的問題。

“有可能不是新換的燃氣表走快了,而是原先的燃氣表走慢。”國內一家主流燃氣表製造企業的陳平(化名)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陳平介紹,多數居民用戶所使用的老式燃氣表爲膜式燃氣表,這是一種機械結構的計量表,通過內部皮膜與齒輪帶動計算使用燃氣的量。受燃氣雜質以及輸氣管道內油污的影響,燃氣表內部部件在使用過程中的老化和磨損不可避免,最終會導致燃氣表越走越慢,“嚴重的情況下一升氣可能只算了0.9升”。

作爲國家標準的膜式燃氣表檢定規程顯示,膜式燃氣表的工作原理爲燃氣經分配閥交替進入計量室,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推動計量室內的柔性膜片作往復式運動,通過轉換機構將這一充氣、排氣的循環過程轉換成相應一定量的氣體,再通過傳動機構傳遞到計數器,完成燃氣計量功能。該規程顯示,對燃氣表初始、耐久最大允許示值誤差分別爲正負3%、正負6%。

陳平表示,以自己公司的產品爲例,燃氣表在製造完成後需要在廠內進行兩次檢驗,再經過作爲第三方的各地計量院檢定,然後才能入戶安裝。新更換的智能燃氣表內部沒有可動機械部件,而是通過電子運動,根據天然氣在管道中的移動速度判斷氣量,理論上不會出現如傳統膜式燃氣表那樣走慢的問題。

據陳平介紹,傳統的膜式燃氣表可能存在的走慢問題,也是部分燃氣公司更換燃氣表的考量之一。不過,燃氣表使用期限一般爲10年,且由燃氣公司付費更換,這也使得燃氣公司出於成本考慮會選擇分批、逐步地進行更換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劉毅軍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燃氣表由燃氣公司進行採購與安裝,部分燃氣表甚至是由燃氣公司自身關聯企業製造,這其中就可能產生監管不規範與不透明。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此次川渝地區燃氣費事件中,多位重慶地區網友發佈的視頻圖片顯示所使用燃氣表來自重慶前衛表業,成都地區用戶所使用的燃氣表則多來自成都千嘉科技公司。前者是重慶前衛科技旗下的燃氣計量儀表企業,後者則由成都燃氣控股。

陳平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川渝地區確實存在一定的地方保護,更偏好採購本土企業所製造的燃氣表,外地企業產品很難進入當地市場。

一家城燃企業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此次川渝地區燃氣費問題估計存在各種因素,“每家城燃企業可能都在全國有很多項目,不僅是燃氣表,各種各樣的細節問題都有可能存在”。

劉毅軍稱,一直以來對於居民用氣的監管主要着眼於價格與安全等方面,對於燃氣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準確性等細節問題監管仍然缺位。

“在科技含量增加的時候,反而應該加強監管。”劉毅軍表示,老式燃氣表因需要入戶抄表,居民對於燃氣讀數會有所關注,而如今的燃氣表不斷智能化,已經可以實現遠程讀數,居民的對於燃氣讀數意識也會下降。此次川渝地區的燃氣費事件或許會提高民衆對於燃氣表讀數的認知,並推動建立相應的監管機制。

我國燃氣價格實行雙軌制,價格上浮對居民影響較小

我國居民用氣定價,此次同樣被推至臺前。

2019年我國建立了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2021年再次進行了完善。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去年上半年發佈的數據顯示,自聯動機制實施以來,已有30個省(區、市)在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方面出臺了政策。

據金聯創天然氣分析師高永錄介紹,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上下游聯動機制是指依照國家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機制,下游城鎮居民用氣價格隨着上游天然氣市場供應價格變動而變動的一種價格機制。它是居民用天然氣終端銷售價格(天然氣綜合購進價格+配氣價格)與城鎮燃氣企業天然氣全部氣源綜合購進價格漲跌趨向一致的價格調整制度,包括順價上調和順價下調。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我國天然氣價格呈現政府管制和市場化定價雙軌制,在城燃終端銷售環節,非居民用氣和居民用氣價格爲雙軌制,前者採用市場化定價,後者實行政府管控。

在民生保障的管控之下,居民用氣價格長期倒掛。尤其在俄烏衝突爆發的2022年,天然氣因供應緊張價格飆漲,燃氣企業不得不高價採購天然氣,再以管控價格向終端銷售,包括中國燃氣在內的多家頭部企業當年業績均出現大幅下滑。

而在冬季供暖等對天然氣需求驟增的時期,燃氣企業的價格壓力更爲嚴峻。如今,地方補貼成爲緩解價格矛盾的手段之一。在“煤改氣”大省河北,2023年四季度多地陸續與當地燃氣公司簽訂了保供協議,對城燃公司購銷氣價的“倒掛”部分進行補貼。

城燃項目涉及河北的新奧股份披露顯示,公司2023年收到的保供補貼等達到5.18億元。

國家發改委2018年曾表示,近年來天然氣價格改革主要側重於非居民用氣,居民用氣價格改革相對滯後,且居民氣價偏低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氣價倒掛既不利於保障居民用氣供應,也不利於天然氣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般人沒有必要冒險對燃氣表動手腳。”陳平表示,大部分燃氣公司的居民用氣業務均處於虧損,盈利主要依賴工商業用氣。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多家頭部城燃企業財報發現,在整體業務規模上,工商業氣量均高於居民用氣。

中國燃氣數據顯示,2023年3月截至9月30日的六個月內,面向居民用戶的天然氣銷量爲24.97億立方米,面向工業用戶和商業用戶的天然氣銷量合計64.13億立方米。

新奧股份年報顯示,2023年零售氣量中工商業用戶氣量達194.86 億立方米,佔天然氣零售氣量的 77.5%;居民用戶的零售氣量達53.48億立方米,佔天然氣零售氣量的21.3%。

體量不一的同時,工商業用氣價格也明顯高於居民用氣。

其中,北京市此前公示顯示,2023年11月19日至2024年3月15日,發電用氣價格調整爲2.7元/立方米,城六區工商業用氣價格調整爲3.30元/立方米、其他區域工商業用氣價格調整爲3.06元/立方米,壓縮天然氣加氣母站供非居民用氣價格爲2.76元/立方米。此外,壓縮天然氣加氣母站供居民用氣價格繼續執行2.10元/立方米。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此次居民反映燃氣費增加的同時,天然氣價格市場化趨勢日漸加強。

2023年,國家發改委出臺《關於建立健全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發改價格〔2023〕682號)。在其指導下,各省份紛紛開啓或加快價格聯動改革。

據天風證券統計,截至2024年3月15日,已出臺價格聯動機制文件或價格調整通知,涉及調整的市、縣級行政單位達125個。在目前已明確價格調整幅度的地區中,基礎居民氣價上調的平均金額爲0.26元/立方米。

高永錄告訴貝殼財經記者,雖然天然氣價格進一步市場化趨勢明確,但對居民用氣價格影響會比較小。居民用氣價格在供氣結構中屬於價格管制類,會受到政府監管,政府會給予當地居民用氣基準價(下浮不限,上浮不超20%)或者最高限價(下浮不限)。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