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劉 琳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27日 第 08 版)

2018年初夏,結束了在湖南湘西的駐村扶貧工作後,我得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規院”)北京公司在安徽開展傳統村落保護試點工作,正需要駐村規劃師。抱着試一試的心態,我以中規院駐村規劃師的身份進入安徽潛山市萬澗村工作。

在村裏,我租住在友好大哥家。友好大哥有一對可愛的女兒,我和她們一起住在房屋二層。加上工作時與其他孩子的接觸,我得以瞭解當地小朋友的精神世界。村子裏的新鮮事不算多,刷短視頻、看綜藝節目、睡懶覺,就是孩子們對自己辛苦學習一週的“獎勵”。

友好大哥家一層常有人打麻將,孩子們住在二層,每天都會聽見樓下打麻將的聲音。這種情況在村裏不罕見。於是,我和同事們萌生了一個樸素的想法:在村裏改造一間小房子,作爲孩子們的專屬學習空間。一番勘探,我們選擇了村內一處傳統造紙作坊。這處作坊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閒置。我想,我們可以在保證建築安全性的前提下,對房子的外部形態儘量少做干預,以求保留建築承載的文化記憶。

設計的時候,我們想到,孩子們的天性好動愛玩,那就取消非承重隔牆,留出足夠大的活動空間;使用圖書館的孩子普遍年齡較小,那就將書架做成能讓小朋友無限探索的空間;希望小朋友和自然有足夠的互動,那就設置氣泡天窗,讓竹林和天柱山都進入視野中來。

每天天微亮,我和同事步行半小時到工地;等工人都下班後,我們再步行返回住處。夏季施工時,酷暑難熬,中午頂着太陽回友好大哥家喫午飯成了一件難事,於是我們乾脆在工地上喫飯。等到寒冬,連日暴雪,因爲擔心書屋的土坯牆被雪壓倒,附近的村民一次又一次到工地清理積雪……書屋的建設,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

2019年10月,書屋建成。書屋的新奇體驗,短時間內吸引了不少孩子來這兒看書、寫作業。但這種趣味性終究還是敗給了寒冬。進入臘月,孩子們的週末上午基本都是在牀上呼呼睡過。而此時,各個單位和愛心人士捐贈的兩千多冊圖書還沒有整理完。於是每逢週末,我就一個人去書屋,花上一天時間整理那些圖書,也期盼着有孩子能造訪這間得來不易的書屋,跟我一起享受書屋裏的靜謐時光。

但每個週末,常常只有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過來。有時候是他爺爺送他來書屋,交給我後,他爺爺就去勞作了,孩子就自己在書屋看書學習。我每次主動問候,他都很靦腆。2020年,中規院的領導給書屋送來一批益智玩具,其中有一盒象棋。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小男孩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也是第一次在書屋聽到他爽朗的笑聲。後來我才知道,男孩的父母離異,他常年由爺爺奶奶照顧。父親外出務工,只有過年的時候纔回家,而每次回家,都會陪着小男孩下象棋……

我在萬澗村待了三年。一場又一場的活動,讓我逐漸融入孩子們的世界。瞭解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後,書屋開始實行“螢螢公益書屋陪讀計劃”。這個計劃通過積分制,除了在閱讀、寫作、口頭表達等方面激勵孩子們外,更鼓勵他們自己管理書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書屋一點點熱鬧起來。

2023年8月,在中規院的資助下,我們將第一批積分排名靠前的孩子送去北京參加研學。我們帶孩子們參觀北京的學府,讓孩子們明白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選對自己喜歡的行業,都可以有一條出路。有孩子從北京回來後,在筆記本中寫下感受:“在這麼多天的旅行中,我想我知道了我對未來的目標。我的目標是成爲一名城鄉規劃師,給鄉村帶來變化,給鄉村的孩子帶來不一樣的童年。”這讓我更加自豪於自己的職業。

書屋建成後,各界愛心人士紛紛前來,陪伴這些小朋友快樂成長。我們還與公益機構合作,建立了志願者與貧困孩子之間一對一的陪伴關係。一晃,當年在萬澗村與我朝夕相處的那羣孩子都已經長大了。一個曾經羞澀靦腆的小女孩,如今已經成爲一名大二學子,去年寒假伊始她就主動加入“村晚”的籌備中。我也看到更多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中學生成爲村子裏的主角,用他們的行動建設村子,傳承文化……

現在,我已經搬回潛山城裏。這些年,萬澗村的小朋友中多了一些生面孔,書屋的管理運營也日漸成熟。未來,我希望書屋能一直成爲孩子們童年的一扇窗,幫助他們接觸更多的書、更多的朋友、更廣闊的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