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每日商报

总感乏力、关节疼痛……可能是体内太“湿”了

内外湿气一起除 身体才会更轻松

商报记者 叶歆 通讯员 陈岩明

4月以来,关于天气的话题总是绕不开一个“雨”字。被雨水“占领”的杭城,和煦的阳光成为奢侈。

入汛以后,连续的阴雨天气不仅使空气湿度增大,人体内的湿气也随之加重。“湿邪”作为百病之源,不利于人体健康,在“雨纷纷”的日子里,如何排出体内湿气一身轻松?一起来听听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中医师徐丽萍的建议。

“湿邪”对人体危害大

出现这些症状身体要除“湿”

韩女士(化名)今年28岁,年纪轻轻,身体毛病却一大堆。因为爱喝冷饮、长期熬夜、贪凉,她不仅身材肥胖、月经失调,口腔溃疡、关节肿痛更是反复频发。因为担心自己得了风湿病,韩女士来到了徐丽萍的门诊。

经过一系列自身免疫病的排除,徐丽萍并没有发现韩女士患有明确的风湿病,怀疑她是体内湿气太重导致,便给予了其中药调理,并配合督脉灸、艾灸、拔罐、蜡疗等措施,同时嘱咐她改善不良生活习惯。规范治疗1个月后,韩女士的症状有了很大的缓解,人也精神了不少。

“身体湿气重,不仅机体会出现肠胃不适、皮肤痤疮、关节疼痛、水肿、大便异常等问题,长期淤积在体内还会进一步耗伤人体阳气,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进一步失调,从而增加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病、风湿免疫病等重大慢性病的风险。”徐丽萍介绍,根据个体寒热偏盛体质不同,湿气淤积体内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分为寒湿和湿热两大类:

素体阳虚寒性体质者,湿气淤积体内则为寒湿,表现为怕冷、肢体僵硬疼痛、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而素体阴虚热性体质者,湿气淤积体内则为湿热,表现为咽痛或口腔溃疡、头身困重、口渴不欲饮、大便粘滞等。但无论是寒湿还是湿热,若身体出现肢体困重、关节疼痛、肠胃不适等,均有可能是体内含有“湿气”的表现。

防外湿更要除内湿

日常“祛湿”小技巧请收藏

中医认为,湿气是体内水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物质,形成的原因有两方面:外感和内伤。而日常身体除湿的关键,既要防外湿,也要祛内湿。

1.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

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冷饮、油炸食品、辣椒等,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日常多吃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豆、冬瓜等,避免过度饮水或饮用过多的冷饮。

2.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

居住环境要保持通风干燥,避免潮湿,潮湿的环境容易加重湿气。同时,要避免身体受寒,尤其是腹部和脚部的保暖,寒冷容易导致湿气在体内凝滞。日常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这些都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整。

3.适当进行运动锻炼

许多人一忙碌容易久坐不动,特别是长期处于繁忙压力下的白领人群。长时间久坐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加重湿气,建议定时起身活动身体,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此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排出湿气。

4.穴位按摩调理身体

此外,还可以通过按摩特效穴位祛除体内湿气。徐丽萍推荐了以下穴位,日常可以多按按,让身体更轻松。

承山穴:承山穴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枢纽,它能够通过振奋足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的湿气。

足三里: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第一穴。湿气重的人,用手拍打足三里,则会产生酸胀感,每次拍打时间要达到3分钟以上。

阴陵泉:阴陵泉属于脾经,健脾利湿、消肿利尿的效果特别好。脾经不通、湿气郁结时,按此穴就会感觉很痛,要多推揉此穴来打通脾经。

此外,中药调理、拔罐、艾灸等中医治疗也能有效祛除体内湿气,但徐丽萍提醒,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受湿邪影响也不同,所以切勿盲目自行除湿以免造成身体损害,要至医院让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对症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