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春日报

新试验 新方法 新希望

安徽:探索水稻单产“增收经”

谷雨过后,江淮大地稻作区忙碌起来。育秧工厂里,一株株秧苗长得翠绿;皖南农田里,插秧机在田间穿梭。记者近日在安徽多地走访发现,各地积极探索新方法提升水稻单产,在这个春天里孕育新一季的希望。

推广种植再生稻 一季栽种两次收获

全椒是安徽粮食生产大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近80万亩。全椒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常永才介绍,今年全椒示范推广种植再生稻,可以实现一季栽种、两次收获。

杜维恒表示,再生稻育秧的技术标准更高。由于当地气温偏低,他们育秧选择在保温保湿效果更好的连栋大棚内。“我们安装的传感器可以24小时监测秧苗长势。前期温度低,秧苗出现立枯病,我们找了农技推广中心专家指导配药,病情才得以缓解。”他说,截至目前已经开展再生稻育秧超2000亩。

常永才说,由于再生稻的二季稻不再需要播种、栽插等工序,不仅省工省本、高产高效,每亩地还能多打约200公斤粮,预计今年示范种植5000亩再生稻可以增收粮食约100万公斤,农户亩均增收超200元。

改良品种 低产田产出更多粮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想办法改良品种让低产田块产出更多粮。”在今年2月安徽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副主任王士梅如是说。

安徽是全国水稻主产区,但有约1200万亩稻田易旱少水,尤其是江淮分水岭地区,有不少岗丘地、 “望天田”。王士梅说,自2005年起,她带领团队开展抗旱优质绿色水稻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工作,目前已育成抗旱、优质、抗病、高产等优良性状协同的国审品种3个、省审品种7个,水稻抗旱性与产量、品质难以兼顾等难题得到较好解决。负责推广的肥东诚信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诚介绍,以往种植杂交稻只能收两三百公斤,现在亩产550公斤不在话下。

技术攻关+示范推广 激发水稻增收潜力

程华明是黟县胡门家庭农场负责人。近两年良机良法配套让他种粮更托底了。“我们前年购置了4台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它不仅精准不漏秧,还能在高低不平的田块中通过自动平衡装置保证插秧深浅的一致性。”程华明说。

程华明表示,每年县里都会选择20余个品种开展田间试验,待收割测产时邀请大户到现场看产量,“我一般都选择适合山区种植的抗性强的品种。让好品种发挥大潜力,良机、良法的效用可少不了。”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了解到,今年将在全省16个水稻省级指挥田和98个精耕细作示范点上开展大田农技示范,就制约当地水稻生产的瓶颈性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努力激发水稻增收潜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