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金陵晚報

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

一道圍牆“拆”出可回收明城磚2萬塊

□金陵晚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邢虹 朱彥

4月27日一早,棲霞區燕子磯街道笆斗西里一處廢棄老廠區,幾位工作人員開始了忙碌的拆、清、搬……拆的是一道圍牆,清理出來的是南京城牆磚,搬到城磚倉庫統一保管。

這批城磚初步估計約2萬塊,是近年來回收數量最多的一次。

回收的城磚將用於南京城牆修繕保護、城磚銘文研究以及展覽展示等。

如此大規模的城磚得以發現回收,源於由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和南京城牆保護基金會共同發起的文物保護類公益慈善項目——“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向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的故事。7年多時間內,城牆守護者們將流落在外的明城牆磚一塊塊收集起來,累計回收城磚50多萬塊。這是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守護文物的一個生動縮影,“顆粒歸倉”也火爆了文博“朋友圈”。

燕子磯街道文化站原站長董躍明是“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的“老朋友”,燕子磯街道這批散落城磚的線索就是他提供的。一個多月前,本報記者和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南京城牆保護基金會相關工作人員在他的帶領下共同前往實地探訪。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跟隨董躍明尋找城磚的這一路,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頗有相似之處。由新燕路西口進入,眼前是一條只能供一人通過的崎嶇野道,踏着廢棄的裝修泡沫、撥開沒過膝蓋的枯枝野草,董躍明引路,“披荊斬棘”,“寶藏”就在前頭。

野道走到頭,手腳並用地翻過一道已然坍塌的矮牆,所有人都眼前一亮——“這裏有城牆磚!”只見腳下小溝裏,散落着一塊塊大青磚,銘文清晰可見。“往左看,那邊全是的……”董躍明這一嗓子,讓人精神爲之一振。向左一望,一道一眼望不到頭的圍牆,竟然全部都是用明城牆磚砌成的!

“南康府都昌縣提調官某某司吏某某。”“這是江西燒的磚。”“這塊磚雖然只能看到半邊的銘文,但是從提調官的名字就知道是安徽燒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迫不及待地盯着城磚仔細端詳。這道圍牆用磚基本爲長40釐米、寬20釐米、厚10釐米的大青磚,銘文清晰可見,與南京城牆磚磚文格式、內容一致。圍牆呈東西向,長度約有300米,高約4米,城磚約有2萬塊。

“這道圍牆是南京電瓷廠的北側圍牆。”董躍明說。長期生活在笆斗西里一帶的王女士回憶,上世紀50年代,因種種原因,大量的明城磚流失在外,一些作爲建築垃圾被處理和填埋,一些被用於房屋改建。電瓷廠的圍牆就是那個時候用城磚修建的。該地毗鄰南京外郭城牆,外郭被拆除後,同樣有大量城磚散落,電瓷廠也收集了一些外郭的散落城磚用於建造廠區建築,還有一部分城磚來自中央門一帶。

“我已經盯了好幾年了,每個月至少都要過來看一次。”董躍明說,他一直關注着這片廠區,但因當時電瓷廠還未遷走,他便將這個消息告知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雙方近年來一直關注着電瓷廠的動向。

如今,電瓷廠遷走,廠房推平,城磚達到了可回收的條件。

作爲“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的“老朋友”,董躍明時常騎着一輛自行車在街道穿梭走訪,掌握了不少散落城磚的線索。2019年,董躍明提供線索並協助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在電瓷新村社區老廠區宿舍回收了上千塊城磚。退休後,他仍十分關注此事,發現散落城磚線索立即上報。2023年,因對“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做出的巨大貢獻,他被評選爲“最美城牆人”。

像董躍明這樣的城牆守護者,南京還有很多。隨着“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項目的推進,南京市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正不斷加強,越來越多人加入守護城牆的隊伍中來。

新聞

多一點

7年多時間回收城磚50多萬塊

在南京,明城牆,也是“民”城牆。“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已成爲社會公衆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的經典案例。

2016年11月,爲切實加強南京城牆修繕保護工作,“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項目正式發起,面向全社會廣泛徵集散落的明城磚線索。

7年多時間,已回收城磚50多萬塊。回收的城磚用於南京城牆維修、研究、展覽等工作。

2020年1月9日,集中展示南京城牆城磚文化和“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行動歷程的磚集館正式開館。磚集館位於“悅動·新門西”產業園區內,取“城磚文化集合傳承”之意。

回收的大量城磚,極大保障了南京城牆的修繕工作,主要用於南京城牆日常維護保養、城牆本體修復、搶險及加固工程等。

南京城牆磚承載着豐厚的文化遺產內涵,具有無可估量的研究價值。對回收城磚的信息採集工作,進一步完善了南京城牆磚銘文數據庫,搶救了重要的磚文信息,推進了南京城牆的基礎研究和展示宣傳工作。

“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項目圍繞“城磚迴歸”主題,形成了以城牆文化遺產價值傳播爲目標、流散城磚回收爲手段、磚集館展示空間爲亮點,多方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南京城牆文化遺產保護創新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