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由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和政府與市場經濟學國際學會聯合舉辦的“第六屆政府與市場經濟學國際研討會”在線上播出,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研究員、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劉培林出席並演講。

劉培林表示,提振經濟要從四方面着力。第一,構建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拓展技術來源和外部需求空間;第二,深化改革,爲企業的長期主義創新和投資活動,提供可預期的長期主義營商環境;第三,引導全社會正確看待增長潛力,避免低估潛在增速。與傳統的財政貨幣政策相比,預期引導不用動用真金白銀,對經濟活動扭曲也較小。十九大和二十大報告都提出以國家發展規劃引領財政貨幣政策,這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而是說中長期發展規劃應在潛在增速以及經濟結構升級等方面,對宏觀政策提供方向性指引。

爲正確認識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避免低估現階段潛在增速,劉培林圍繞兩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判斷:第一,中國人均GDP跟美國、日本、韓國相比還有中高速增長空間,未來一段時間潛在增速雖不會像過去40多年那麼快,但仍有可能保持一段時間中高速增長。第二,不能因爲所謂人口紅利消失而低估未來增長潛力。二戰以來高速增長的典型事實是,人口紅利因素對增長的貢獻是芝麻,高生產率增速的貢獻纔是西瓜。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高速增長主動力是生產率提升而非人口紅利,所以未來不能以人口紅利消失爲由放任經濟增速下滑,進而使增長脫離現階段應有的中高速增長軌道。

除上述三方面措施外,針對眼下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劉培林提出了第四方面的考慮。以往我們駕輕就熟、一用就靈的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很難指望其發揮頂樑柱作用了,因爲現在基礎設施需求空間萎縮,且政府債務問題導致項目難以籌資。目前政府提出的大規模設備更新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推動設備更新可以和優化對外援助資金使用效果統籌加以考慮,以出口信貸方式將國內設備或生產線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從而爲國內的設備更新騰出空間。這類項目資金流較好、還款保障性好,能切實推動其他國家工業化,從而還能避免國際上對我國搞“債務陷阱”的指責。

針對中國居民消費不足的問題,劉培林認爲需要根據不同收入層次來分開解決。首先,爲高收入階層的高端消費創造條件,放寬高端醫療教育等准入,使這類高端需求在國內得到滿足;其次,對於近一個時期以來因各類資產價格下跌導致財富縮水的中等收入階層,要穩住資產價格。資產價格下跌而負債不降,人們必然壓縮消費,甚至低價出售各類資產,疊加起來後會導致宏觀局面更加被動;最後,對於低收入階層,政府要通過多方面政策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其可支配收入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