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家 | 六大行網點銳減300+,中小銀行逆襲擴張,市場格局鉅變!

來源:中國農村金融雜誌社

隨着銀行年報的披露,銀行網點減少的話題再次引發關注。從已披露2023年年報的23家上市銀行看,網點數量整體減少了201個,六大行網點數量減少353個,其餘17家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網點數量增加152個。

銀行網點減少並不是新的話題,可以算是老生常談。近些年來特別是疫情以來,銀行網點減少的話題開始引發關注。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9月15日,當年以來商業銀行機構退出列表中共有2087家銀行網點終止營業。2021年我國商業銀行有2805個銀行網點終止營業,同時截至2021年末,五大國有銀行的營業網點數和員工總數同比都出現了大幅縮減。

從世界範圍來看,無論是傳統金融業發達國家,還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銀行網點減少趨勢不可逆轉。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美國出現了“銀行沙漠”的現象,對低收入人羣的銀行服務極爲短缺。202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商業銀行爲對象收集的數據顯示,在約100個國家裏,近10年銀行營業網點數量減少14%。在歐美國家和韓國,銀行網點削減趨勢逐步加快。當年《日本經濟新聞》發表的報道《全球銀行營業網點持續減少》稱,全世界銀行營業網點正在減少。其原因是長期低利率導致銀行無法通過融資賺錢,維持門店網絡成本變成沉重負擔。文章預測,縮減經費成爲當務之急,今後日本銀行業勢必削減營業網點數量。

壓縮成本是銀行減少網點決策的出發點之一,但並非全盤決定性因素。

破:構建新生態

全世界銀行營業網點正在減少的原因,是金融服務迅速向數字化轉型,銀行業務模式不斷髮生轉變。這也正是中國銀行網點減少的決定性因素。

數字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到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數字金融是智慧金融生態系統,可以精準地爲客戶提供個性化、定製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務,是與數字經濟相匹配的金融形態。也就是說,數字金融不僅要服務數字經濟,還要對行業自身進行數字化賦能和改造。

在消費者一端,數字化生活改變了人們的行爲習慣,致使其在購物、娛樂、出行等方面的習慣都有極大改變,重塑了各行各業的發展理念和模式。作爲金融消費者,亦是如此。銀行業務的線上場景越來越豐富,覆蓋了方方面面的場景,無論是借貸還是存款,或者其他場景的業務,現在都可以在線上操作。以往排隊、叫號、等待等費時費力的場景已經一去不復返。

腳步決定選擇。線上服務的方便,導致銀行網點普遍面臨客戶到店率偏低、網點空間利用富餘等新情況、新問題,離櫃率就是非常明顯的一個參考指標。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銀行業的平均離櫃率從2016年的84%上升至2021年的近92.3%。這意味着,有的銀行網點已經從車水馬龍到門可羅雀的地步,優化佈局勢在難免。

從銀行一端來說,數字化的蓬勃發展,讓金融服務的供給更爲便利,線上化更受歡迎。手機銀行已經成爲銀行最重要的觸客渠道,根據《2021中國數字金融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個人網上銀行用戶滲透率爲63%,增長率7%。便利的線上服務,豐富的應用場景,只要動動手,就能夠分分鐘完成交易。

2022年是我國銀行業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人民銀行發佈《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爲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科技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具體規劃,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和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升級。《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5年時銀行業與保險業的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至此,我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明顯提速,金融科技投入規模也在持續擴大。

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持續發力,中小銀行也將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化經營作爲其中的重要戰略加以推進,未來數字化轉型將更加聚焦轉型成效和集約化管理,實現金融科技全方位、全產品和全鏈條賦能。

從具體指標可窺一斑。年報數據顯示,國有六大行的金融科技投入金額合計達到1228.2億元,繼續創下新高,同比增長5.4%。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的金融科技投入規模均超過200億元,分別爲272.5億元、250.2億元、248.5億元、215.4億元。除了資金,科技型人才佔比也逐年提升,凸顯了我國商業銀行主動求變的轉型變革姿態。

供需兩端的變革,推動着銀行網點定位的變化:經營效能有效提升,存量網點激發新活力,拓展第二發展曲線……這種變革,對於銀行網點而言,並不意味着垂垂老矣,而是煥發了第二春。

立:煥發第二春

曾有預計稱,美國的銀行網點將在十年內消失殆盡。這種預計雖然看到了趨勢,但過於悲觀。實際上,對於銀行網點,還遠遠沒有到說再見的時候。

國有大行的銀行網點在收縮,中小銀行機構的擴張衝動仍在,有關閉的網點,也有新增的網點。統計顯示,在六大行網點總數縮減的同時,部分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網點數量上漲。除六大行外,其餘17家銀行網點數量共計14694個,較2022年末增長了152個。例如,興業銀行在年報中稱,公司持續優化網點佈局,增強金融可得性、便利性。其中,傳統支行1084家,較上年增加21家,社區支行836家,較上年增加6家。

緊跟國家戰略佈局是“指揮棒”。銀行業機構緊跟長三角一體化、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佈局,長三角、縣域等地區網點不斷增加,以更好服務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以前未滿足的需求。

多家國有銀行在年報中表示,在持續優化調整網點,拓展縣域網點。工商銀行表示,2023年完成670家網點優化調整,向服務供給相對不足的城市重點區域新投入網點52家,向縣域地區投入網點57家,新增覆蓋15個空白縣域,網點縣域覆蓋率提升至86.9%,網點資源與地區社會經濟資源匹配度穩步提高。農業銀行指出,該行加快優化網點佈局,縣域網點佔比升至56.4%,金融服務重心進一步下沉。推動網點資源進一步向縣域地區傾斜,縣域網點佔比較上年末提高0.3個百分點。

加強適老化改造是“溫情牌”。老齡化是若干國家面臨的問題,通過銀行網點來強化適老化服務,也是很多國家關注的重點所在。相比於手機銀行,老年人更願意到網點辦理業務。例如,出於對銀行營業網點數量減少、老齡人士將更難享有金融服務的擔憂,瑞典政府要求金融機構在一定距離內須設立提供現金服務的網點。

在我國,適老化服務也是銀行業重點發力點,對此,各大銀行紛紛對網點進行適老化改造,以期提升老年客戶的服務體驗。這不僅體現在業務流程上,還體現在更有人文關懷的細節中。有的銀行增設了長者特色區域,探索打造更適合長者的特色產品和增值服務體系,與網點的硬件、服務整合成四位一體的長者服務體系,讓每一位長者都能享受到溫馨、專業、貼心的金融服務。

打造攔截詐騙的“安全所”。近年來,不法詐騙分子作案手法不斷翻新,爲及時攔截阻斷,銀行機構準確把握當前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的新變化新趨勢,採取“技防”與“人防”相結合的方式,準確識別風險賬戶,注重源頭治理,強化警銀聯動,攔截涉詐資金。

這也成爲銀行網點的一個新的使命,無論是大堂經理還是櫃員,可從種種跡象中判斷出詐騙的端倪,從而予以阻止。例如,有大堂經理聽到等待叫號的老年人與同行人熱烈討論着“養生”和“保健品”的話題。這一敏感話題立即引起了當班大堂經理的警覺,判斷客戶極有可能遭遇了虛假“保健品”類型的電信網絡詐騙,採取及時有效措施,幫助其脫離詐騙陷阱。諸如此類案例,不勝枚舉。銀行網點作爲攔截詐騙的前哨,挽救的不僅是一筆錢財,更是一個又一個家庭,保護了羣衆的錢袋子和養老錢。

總而言之,銀行網點減少的現象,符合我國金融發展本質規律,既不必渲染,也不必憂慮。在黨中央的號令和部署下,銀行業必將堅持人民至上,爲人民提供更爲優質的金融服務,煥發更多人文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