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

專訪上汽大衆汽車有限公司銷售與市場執行副總經理——

俞經民: 保值回購降低擁車成本 將推廣到更多車型

“一輛車,買進30萬(元),賣出20萬,擁車成本是10萬;而買進20萬,賣出10萬,也是10萬。都是10萬(擁車成本),爲什麼不買30萬的車來享受呢?”北京車展上汽大衆品牌專訪間內,上汽大衆汽車有限公司銷售與市場執行副總經理俞經民爲包括北青汽車在內的行業媒體算了一筆賬。

簡單的數學題背後是上汽大衆基於ID.Care保值包推出的保值回購業務。本屆北京車展期間,上汽大衆宣佈將最初應用在ID.3的這項服務拓展到全系ID.車型。面對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俞經民認爲,上汽大衆有責任讓市場競爭回到用戶價值的原點——降低擁車成本纔是真正的提升性價比,纔是對產品和用戶負責的做法。

擁車成本纔是性價比

俞經民提到的ID.Care是上汽大衆針對ID.家族車型提供的保值回購服務。只要3年內累計行駛里程小於9萬公里,且3年內保險理賠不超過車價的30%的限制條件,就有機會將手中的ID.家族車型以開票價格6折的折扣返銷給上汽大衆。

爲什麼要明確“擁車成本”的概念?俞經民解釋說,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表面上看,消費者是以更低的價格入手了新車,但是,一降再降的車價會直接影響新車的保值率,導致消費者出售二手車的價格走低,這實際上是增大了消費者的擁車成本。上汽大衆針對旗下ID.系列車型推出的這項保值回購政策,初衷就是幫消費者鎖定二手車價格,從而降低擁車成本。

一輛車的買入價格與作爲二手車的售出價格之差就是擁車成本,這則簡單的算式在成熟的汽車市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購車參考要素。在上汽大衆有過豐富海外業務經驗的俞經民對此深有感觸。俞經民認爲,在汽車消費方面,尤其是對擁車成本的理解上,中國市場仍然不是很成熟。作爲40週年的老牌合資車企,上汽大衆需要親身下場,積極影響消費者。

作爲ID.3價值營銷的一部分,上汽大衆在3月3日發佈政策,開出了“1.99萬首付,ID.3開回家”的政策,並首次針對ID.4系列車型提供3年6折保值回購服務。北青汽車瞭解到,在新政策實施後的一個多月內,上汽大衆ID.家族的到店諮詢量明顯上升,終端市場亦呈現出回暖趨勢。借本次車展的機會,上汽大衆進一步把ID. Care保值回購政策複製推廣到ID.4 X與ID.6 X上。

俞經民表示,不只是ID.家族產品,上汽大衆的燃油車產品也將適用於保值回購政策。實際上,在幾年前就已經有類似政策應用在凌渡、朗逸等車型上,回購力度更一直在3年8折之上。俞經民透露,在本屆車展上發佈的新車途觀L Pro上,上汽大衆也會推出類似的政策。

“上汽大衆應該有這個責任,(讓市場競爭)回到用戶價值的原點——擁車成本纔是真正的性價比,是對產品和用戶負責。”俞經民說。

堅守長期主義

上汽大衆之所以執着於明確“擁車成本”的概念,與其說是激烈價格戰面前的應對之策,不如說是對長期主義理念的堅守。

俞經民認爲,長期主義是汽車行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作爲現代企業,要打造一個成功的品牌,保證性價比的同時,企業需要盈利,才能可持續發展,“賠錢賺吆喝”“割肉飼鷹”是不可取的。

進一步來看,企業要實現成本領先,要依靠規模效應,規模效應則來自熱銷單品的打造;同時,企業需要實現較高的投入效率,如果不掌握硬件的複用率,不掌握軟件的適配和更大量的選擇,成本是降不下來的。這些本來就是汽車行業的“密碼”,不是靠簡單地壓價就能顛覆的。

俞經民表示,如今汽車市場已經是合資企業的下半場賽事。合資公司需要把雙方股東公司的好東西拿來,圍繞客戶本源,基於市場、用戶、競爭對手開展業務,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以這次車展亮相的途觀L Pro爲例。這款車在途觀L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中國市場纔有的智能化配置,上汽大衆希望它能成爲“最聰明的油車”。

途觀L Pro的推出便是上汽大衆在下半場的出招。俞經民表示,未來上汽大衆針對帕薩特、途觀、途昂這些市場排名靠前的“國民神車”,都會推出命名爲Pro的換代車型,“我們要把智能化在燃油車市場的相對缺失進行拾遺補缺,而且要持續發展。”

因爲只有推動燃油車油電同智,積極響應用戶需求,迴歸用戶本源,才能讓市場穩健發展,俞經民說。

文/楊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