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一城春色,牛首山占了九分。对南京人来说,春牛首,不只有繁花胜景,更是千年文脉的传承。日前,著名学者薛冰做客“牛首十二讲堂”,从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角度,讲述牛首山与南京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

地理位置显著

秦淮河两源合流与牛首山有关

牛首山位于南京南郊,在历史上被列为金陵四大名山之一,与东郊钟山、北郊栖霞山、西郊石头山齐名。

牛首山逶迤于长江和外秦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带,从南京地区的地形图上,即可看出它与南京城的密切关系。众所周知,作为南京人的母亲河,秦淮河有南、北两个源头,后在方山合流,但对于为什么是在方山合流,很多人并不清楚。薛冰认为,方山与牛首山东、西相对,两山之间只留下一条狭窄通道,秦淮河的北源与南源到了这里,就不得不合流。“秦淮河的流域范围,位于宁镇山脉之南,茅山之西,横山之北,云台山、牛首山之东,四周山脉丘陵围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盆地。”其周边低山丘陵的来水,最后汇合成秦淮河多达19条的主要支流,其中就包括句容河与溧水河,而该盆地中部的方山,其东北其实是与茅山余脉相连,所以秦淮河只能选择从方山西侧继续北上。

此外,在很多人看来,牛首山距离中华门有10多公里,离南京城比较远。薛冰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如果从历史上南京居民区是由南向北推进来看,牛首山离南京人其实很近。南京地理上自古就是“吴头楚尾”,早在汉代,江宁就已是人口稠密的地方,而当时的南京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即使到了六朝初期,南京人还生活在秦淮河以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东吴起,方山就是通往南方的必经之地,由于地扼交通要道,古人送客多会出南京城,直至方山脚下,牛首山自然也就近在眼前了。

成为文化名山

东晋时期彰显国家礼制与威仪

六朝时期,南京文化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牛首山也由此开启了它通往文化名山的旅程。

不久前,南京西街遗址考古发现六朝时期梁武帝所建的“国门”,它位于建康城的正南方,所在的御道即遥指牛首山。它再次印证了牛首山何以得名为“天阙山”的历史。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建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一度想在皇宫外兴建双阙,以彰显国家的礼制与威仪,但迫于当时经济实在困难,一直无法实现。丞相王导也深知东晋尚处草创时期,不宜大兴土木,于是请晋元帝乘舆出宣阳门,南眺牛首,只见两峰对峙,十分壮观。王导趁机劝元帝说:“此天阙也,岂烦改作!”于是,晋元帝欣然打消兴建双阙的念头,称牛首山为“天阙山”。

到了明正德十五年,被《牛首志》《金陵选胜》《金陵琐事》等明代笔记和志书记载在案的一件异闻,也为牛首山平添了几分谈资。这就是“牛首山吼”,事件的起因与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有关。朱厚照的皇后是南京人,他本人在南京留下很多逸事,比如闻名全国的小西湖历史文化街区,是明代南京著名园林快园所在。明武宗南巡时,曾在快园池中钓鱼,当时钓得一条金鱼,宦官个个争相高价买之,武宗大笑之余竟失足掉进了池中。

“牛首山吼”的故事要从正德十四年六月说起,当时,宁王朱宸濠据南昌反叛,次月即兵败被擒。可是,明武宗接到消息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以亲征叛乱为名进行南巡。到了南京,他整日沉溺于嬉游当中,次年盛夏,在城里呆得厌烦了的他往游驻跸牛首山。三更半夜之时,牛首山山神忽然吼叫不停,并惊动了守卫军。当时有传言说,此事与明武宗身边的宠臣江彬有关,他有心谋逆,意欲在夜里行事,最后却败露了。

文化气息浓郁

成就学林佳话

每年春天,牛首山就变得很热闹,《正德江宁县志》曾用“归城如蚁”来描述春天到牛首山踏青的游人之多。人们漫步其中,踏青、赏花、放风筝,感受春天的美好。无数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也被吸引了在此泼墨挥毫、吟诗作画。其中,就不得不提近现代的南京名教授与牛首山的密切关系。

其时,学生们会跟着老师听课,也会跟着老师郊游、喝酒。地处南京南郊的牛首山,自然成为其中的一个必选项。1928年秋天,胡小石、胡翔冬等教授,就带着几个学生同游牛首山。同行者还有闻一多、宗白华及陈寅恪的弟弟陈登恪。

胡翔冬被考证与南京马祥兴餐馆著名的“胡先生豆腐”有关,他特别喜爱在牛首山看云、望月,留有不少有关牛首山的诗作。

后来成为名教授的著名词曲学家卢前,当时也在其中。“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花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这首歌的词作者正是卢前,后收入小学音乐课本,经久传唱,一句“梦里花落知多少”更是影响了百年来宗璞、琼瑶、三毛等数代人,三毛、郭敬明还都用《梦里花落知多少》做过书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