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峯

一城春色,牛首山佔了九分。對南京人來說,春牛首,不只有繁花勝景,更是千年文脈的傳承。日前,著名學者薛冰做客“牛首十二講堂”,從地理位置、文化歷史等角度,講述牛首山與南京城市之間的密切關係。

地理位置顯著

秦淮河兩源合流與牛首山有關

牛首山位於南京南郊,在歷史上被列爲金陵四大名山之一,與東郊鐘山、北郊棲霞山、西郊石頭山齊名。

牛首山逶迤於長江和外秦淮河之間的丘陵地帶,從南京地區的地形圖上,即可看出它與南京城的密切關係。衆所周知,作爲南京人的母親河,秦淮河有南、北兩個源頭,後在方山合流,但對於爲什麼是在方山合流,很多人並不清楚。薛冰認爲,方山與牛首山東、西相對,兩山之間只留下一條狹窄通道,秦淮河的北源與南源到了這裏,就不得不合流。“秦淮河的流域範圍,位於寧鎮山脈之南,茅山之西,橫山之北,雲臺山、牛首山之東,四周山脈丘陵圍合成一個較爲完整的盆地。”其周邊低山丘陵的來水,最後匯合成秦淮河多達19條的主要支流,其中就包括句容河與溧水河,而該盆地中部的方山,其東北其實是與茅山餘脈相連,所以秦淮河只能選擇從方山西側繼續北上。

此外,在很多人看來,牛首山距離中華門有10多公里,離南京城比較遠。薛冰並不這麼認爲,在他看來,如果從歷史上南京居民區是由南向北推進來看,牛首山離南京人其實很近。南京地理上自古就是“吳頭楚尾”,早在漢代,江寧就已是人口稠密的地方,而當時的南京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即使到了六朝初期,南京人還生活在秦淮河以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東吳起,方山就是通往南方的必經之地,由於地扼交通要道,古人送客多會出南京城,直至方山腳下,牛首山自然也就近在眼前了。

成爲文化名山

東晉時期彰顯國家禮制與威儀

六朝時期,南京文化發展迎來了第一個高峯期,牛首山也由此開啓了它通往文化名山的旅程。

不久前,南京西街遺址考古發現六朝時期梁武帝所建的“國門”,它位於建康城的正南方,所在的御道即遙指牛首山。它再次印證了牛首山何以得名爲“天闕山”的歷史。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初建東晉王朝,定都建康,一度想在皇宮外興建雙闕,以彰顯國家的禮制與威儀,但迫於當時經濟實在困難,一直無法實現。丞相王導也深知東晉尚處草創時期,不宜大興土木,於是請晉元帝乘輿出宣陽門,南眺牛首,只見兩峯對峙,十分壯觀。王導趁機勸元帝說:“此天闕也,豈煩改作!”於是,晉元帝欣然打消興建雙闕的念頭,稱牛首山爲“天闕山”。

到了明正德十五年,被《牛首志》《金陵選勝》《金陵瑣事》等明代筆記和志書記載在案的一件異聞,也爲牛首山平添了幾分談資。這就是“牛首山吼”,事件的起因與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有關。朱厚照的皇后是南京人,他本人在南京留下很多逸事,比如聞名全國的小西湖歷史文化街區,是明代南京著名園林快園所在。明武宗南巡時,曾在快園池中釣魚,當時釣得一條金魚,宦官個個爭相高價買之,武宗大笑之餘竟失足掉進了池中。

“牛首山吼”的故事要從正德十四年六月說起,當時,寧王朱宸濠據南昌反叛,次月即兵敗被擒。可是,明武宗接到消息後,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以親征叛亂爲名進行南巡。到了南京,他整日沉溺於嬉遊當中,次年盛夏,在城裏呆得厭煩了的他往遊駐蹕牛首山。三更半夜之時,牛首山山神忽然吼叫不停,並驚動了守衛軍。當時有傳言說,此事與明武宗身邊的寵臣江彬有關,他有心謀逆,意欲在夜裏行事,最後卻敗露了。

文化氣息濃郁

成就學林佳話

每年春天,牛首山就變得很熱鬧,《正德江寧縣誌》曾用“歸城如蟻”來描述春天到牛首山踏青的遊人之多。人們漫步其中,踏青、賞花、放風箏,感受春天的美好。無數文人墨客和達官貴人,也被吸引了在此潑墨揮毫、吟詩作畫。其中,就不得不提近現代的南京名教授與牛首山的密切關係。

其時,學生們會跟着老師聽課,也會跟着老師郊遊、喝酒。地處南京南郊的牛首山,自然成爲其中的一個必選項。1928年秋天,胡小石、胡翔冬等教授,就帶着幾個學生同遊牛首山。同行者還有聞一多、宗白華及陳寅恪的弟弟陳登恪。

胡翔冬被考證與南京馬祥興餐館著名的“胡先生豆腐”有關,他特別喜愛在牛首山看雲、望月,留有不少有關牛首山的詩作。

後來成爲名教授的著名詞曲學家盧前,當時也在其中。“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談天你愛笑。有一回並肩坐在桃花下,風在林梢鳥在叫。我們不知怎樣睡着了,夢裏花落知多少?”這首歌的詞作者正是盧前,後收入小學音樂課本,經久傳唱,一句“夢裏花落知多少”更是影響了百年來宗璞、瓊瑤、三毛等數代人,三毛、郭敬明還都用《夢裏花落知多少》做過書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