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環境報

上接一版

濟濟多士,勇擔使命。除了陶葆楷先生,環境學院還有4位主要開創者。他們是首次將建築中水技術引入我國的給水排水學科奠基人王繼明先生、主持和指導有機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夏聲先生、率先提出“水工業”概念和具體內涵的被稱爲中國水業泰斗和教育大師的許保玖先生,以及爲我國原子能事業和環境保護事業三次改變專業的李國鼎先生。

一代大師,從青蔥歲月到耄耋之年,用他們的事蹟,鼓舞和啓迪着清華環境人。而“熱愛我環境,光大我事業”已成爲環境學院歷代環境人投身環境、終身奉獻的真實寫照。

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環境污染事件,是當時我國曆史上涉及面最廣、影響範圍最大、社會反響最強烈的一次環境事件。

作爲哈爾濱市應急供水技術負責人的張曉健,面對“必須在4天之內實現供水”的“死命令”和松花江哈爾濱市段污染物峯值超出標準30多倍的嚴峻形勢,與多位專家合作,用短短3天時間,做出了對特徵污染物硝基苯的有效應急處置,恢復了哈爾濱市供水,完成了這個十分艱鉅的任務。

在2007年無錫太湖水危機、2008年汶川地震、2012年龍江河鎘污染事件、2015年隴南銻污染事件等近50起突發事件中,張曉健的身影更是頻繁出現,不斷作出開創性貢獻,因此也被譽爲“治水大師”。

在環境應急工作中,“時刻準備着”的張曉健只是環境學院衆多科研工作人員奮戰在一線的典型代表。

針對環境問題和全球化特徵,清華環境人積極參與全國生態環境治理,學院多名教師擔任聯合國環境大會和氣候變化、危險廢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汞等國際公約談判核心專家,支持國家引領和參與國際公約規則制修訂,不斷提升我國全球治理參與度和國際話語權。

劉書明表示,未來,環境學院將進一步突出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的引領作用,培養心懷“國之大者”、具有國際視野和系統思維的創新性複合型拔尖人才;建立適應未來挑戰的學科體系,開展前沿交叉與應用型基礎研究;將服務國家戰略放在首要位置,爲政策制定和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