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紅雙喜”火柴等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升級改造

礄口漢江江灘9座閘口“武漢味道”濃

市民在荊漢船廠閘口旁的江灘廣場上游玩。

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市民在星火閘口觀看當年火柴盒盒身的火花圖案浮雕。

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楊絲涵 通訊員劉丁維)經過6個月建設,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子項礄口碧道連通及景觀工程按時完工,今年“五一”假期向市民和遊客開放。4月30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提前探訪,發現沿線9座閘口全部“上新”,包括1座新建閘口和8座升級閘口。既守好防洪大門,又滿足通行需求,這些閘口變得更有“武漢味道”。

閘口是具有擋水和泄水雙重作用的水工建築物。過去,長江、漢江沿線的閘口承擔着守護城市安瀾的防洪重任。隨着三峽水庫攔蓄上游洪水爲長江中下游城市減輕防洪壓力,武漢沿江的閘口除了肩負防洪之責,也成了市民親近長江、漫步江灘公園的出行通道。不少市民發現,武漢這些閘口已成爲亮麗的城市景觀,造型新穎別緻,頗具味道。

這次全面“上新”的閘口位於礄口區漢江江灘,項目名稱爲礄口碧道連通及景觀工程,全長7685米。此前,該段設有月湖橋閘口、艾家嘴閘口、雙廠巷閘口、沙市閘口、水廠閘口、荊漢船廠閘口、四明閘口、二船廠閘口、古田二路閘口等9座閘口。此次施工中,艾家嘴閘口被永久封堵。考慮到市民出行需要,四明閘口和荊漢船廠閘口之間新建了星火閘口。9座閘口都提升了防洪能力,其中8座進行了景觀設計施工。

“閘口的樣子,大家都很關心。”武漢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所屬武漢碧水集團該項目負責人鄧英全介紹,礄口區誕生過新中國第一臺手扶拖拉機、武漢第一塊肥皂。如今,礄口區是工業轉型新區、健康體育強區,閘口建設可融入的元素很多。經過多個方案的選擇,該項目最終將轄區歷史文化融入閘口改造。

此次新建的星火閘口取名就十分講究,其設計源自楚勝火柴廠(國營武漢火柴廠)。

武漢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稱,20世紀50年代,國營武漢火柴廠集中在仁壽路一帶生產,其生產的火柴一度成爲緊俏商品,遠銷東南亞各國。該廠周邊許多居民甚至以糊火柴盒的報酬貼補家用。這次建設中,武漢火柴廠生產的“紅雙喜”火柴成爲星火閘口設計的靈感來源。

記者在現場看到,星火閘口兩側造型呈L形,左右各建有5個箱體,整體以灰色和橘色搭配,就像火柴盒盒面和點燃條。相鄰箱體之間的牆面刻有浮雕,重現了當年火柴盒盒身的火花圖案。閘墩不同於傳統兩個立柱的設計,而是做了兩段短牆,並採用有紀念感和儀式感的褶皺階梯形,代表逐步而上,整體造型如兩塊巍然矗立的巨石,體現出歷史的厚重感。

漢江灣橋下的四明閘口則又是一番新鮮景象。這座閘口線條流暢硬朗,造型結合輪船元素,看上去與上方的大橋融爲一體,極具濱江城市的獨特韻味。

據介紹,此次閘口改造,在提升文化景觀的同時,還對部分老舊公共設施設備進行了優化。不僅拓寬了閘口寬度,以適應日益增長的通行需求,還替換了老舊橫移式鋼閘門。全新引入的拼裝式防洪牆可以按照江水漲勢隨時加高,且拼裝更迅速,封堵後與濱江環境更諧調。

“改造後的閘口不僅更寬敞,有些地方還增設了無障礙通道。我以後推着嬰兒車過來更方便了。”路過的市民陳阿姨看見“上新”的閘口連連誇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