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學習時報

盧冀峯

治災自古就是安民興邦的大事,十分考驗官員的能力擔當。北宋名臣趙抃(1008—1084年)人稱“鐵面御史”,素以剛正清廉著稱。然而,趙抃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治災能臣。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夏天,兩浙路(今浙江省和江蘇省南部)遭遇罕見的旱災,同時蝗災、瘟疫接連暴發,據史料記載,當時僅兩浙西路受災死難人數就多達50餘萬,災情異常嚴峻。大災之際,身爲越州(今浙江紹興)知州的趙抃臨危不亂,想方設法、千方百計救濟災民,最大程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曾鞏在《越州趙公救災記》中稱讚趙抃:“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趙抃的治災事蹟留給後人諸多啓迪。

見微知著 謀定而動

早在兩浙災情初露端倪、越州境內尚未出現饑荒之時,趙抃就敏銳地覺察到了災情風險,開始積極備災。備災從何入手?趙抃抓住“糧食”這個要害,謀定“七問”,尋找治理之策。七問,即趙抃詢問越州各縣官吏的七個問題:哪些鄉出現了旱情,能夠自己解決喫飯問題的百姓有多少,應從官倉領取救濟糧的百姓有多少,可供受災百姓修建的工程有多少,賑濟百姓的官庫錢糧有多少,富人能夠捐出的糧食有多少,可以募集到的僧、道、士的餘糧有多少?“七問”看似瑣碎平常,實則非常關鍵,是災情相關情況的總體梳理。趙抃以“七問”謀篇,掌握了救災的現有條件,並初步明晰了救災方向。由此,各縣迅速統計出孤老病弱等無力自救的百姓有21900多人,緊急募集糧食達48000多石,大大超過官倉每年按例發給貧困百姓的救濟糧3000石,及時緩解了糧食危機,給救災開了一個好局。

對災情的“見微知著”連同務實的“七問”,充分顯示出趙抃敏銳的風險感知力和果斷的行動力。

運籌有力 細緻周全

趙抃救災大處着眼、細處着手、從容有序,正如曾鞏所評價:“所以經營綏輯,先後終始之際,委曲纖悉,無不備者。”

面對複雜災情,趙抃綜合運用賑糧、平糶、工賑、居養、防治流民等手段,穩定了動盪的形勢。在實施中,對於喪失自救能力的百姓直接發放救濟糧,以解當下燃眉之急。在賑糧的同時又兼顧流民防治,盡力把災民留在了轄區內,減少百姓因災離散。對於尚有自救能力的百姓採用平糶法,趙抃從官倉籌集糧食52000餘石,開設18處售糧點,以低價售糧給災民。在此基礎上,趙抃又採用以工代賑法,大量招募災民興修城防設施,既給工錢又給糧食。與此同時,開設專門的“病坊”,安排專人照料救治病患,使患者得醫、死者得葬,遏制了瘟疫傳播。

趙抃十分重視救災細節,尤其在賑糧這個關鍵舉措上,可謂實之又實、細之又細,力戒賑糧易流於形式的弊病。趙抃嚴格控制發糧數量。他規定,成年災民每天只給糧一升,年幼者給半升,以滿足災民基本生存所需,以確保救濟糧能可持續地、最大範圍地惠及災民。在賑糧秩序和效率上,趙抃也費盡心思。他將救濟糧按性別錯開日期發放,使救濟糧有序送到百姓手中,避免了恐慌。他採用分賑法,把賑糧點設置在災民最多、離災民最近的城郊,分佈多達57處,以便就近及時領取;他還擔心人手不足,專門把賦閒的本地官吏都召集起來參與賑糧。這一系列細緻入微的安排,使得越州賑糧很快見到了效果。

古代逢遇災荒,在糧食供應上多發易發閉糴現象,這是救災的一大難題。閉糴,也稱閉糶,即災年或糧食短缺之時,糧商富戶甚至官府停售糧食,囤積居奇的行爲。閉糴不售的後果十分嚴重。蘇軾在《奏浙西災傷第一狀》中憤慨地講道:“熙寧之災傷,本緣天旱米貴,而沈起、張靚之流,不先事奏聞,但務立賞閉糶,富民皆爭藏谷,小民無所得食。”這次大災中,兩浙路的一些州縣簡單粗暴地閉糴不售,導致了市面上糧食奇缺,斷絕了災民自救之路,造成大量饑民流散,引起社會嚴重動盪。

針對閉糴,趙抃巧妙地化危爲機。一方面,他明令禁止閉糴不售的不法行爲。另一方面,他出奇招調動糧商的售糧積極性。在其他州縣普遍抑制糧價、糧商售糧積極性低落之時,趙抃反其道而行之,大膽放開糧價,一時間越州糧價猛漲,各地糧商因趨利而紛至沓來,進而越州糧食又大大供過於求,於是糧價應聲而跌,越州百姓遂以低價買到了救命糧,災情得到緩解。趙抃的這一做法在元代《言行龜鑑》、清代《宋稗類鈔》等均有類似記載:“……公獨令有米者任增價糶之……民無飢死者。”這與當時整個“兩浙旱蝗……餓死者十五六”的危急形勢,形成了強烈對比。

勤勉擔當 民得依歸

越州救災中,趙抃對百姓的生死極爲重視,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敬重和擁戴。曾鞏讚歎道:“公所拊循,民尤以爲得其依歸。”

救災十分考驗臨場處置能力,既要堅守原則,又要因地制宜。宋代法令規定,發糧賑災的期限僅三個月,到期就應停止。然而,趙抃立足災情實際,賑糧達五個月。不僅於此,救災中逢遇緊急事態,趙抃多果斷便宜行事,而對於不能按常規執行的決策,他都一一攬責,以免牽累下屬,因此越州官員都積極響應,並跟隨他全力救災。爲了彙集衆智,趙抃還向百姓廣開 言路,“有上請者,或便宜多輒行”。只要是有利於救災的建議,趙抃就加以肯定,認真採納推行,唯恐不竭盡全力。

救災中,趙抃“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事細巨必躬親,給病者藥食,多出私錢”。此時的趙抃已年近七旬,已是人生遲暮之年,出任越州知州原本爲告老還鄉之舉,然而在大災之際,趙抃依然恪守本責、躬身而爲、勤勉不怠,這份精神實屬難能可貴,令人讚歎。

趙抃的治災事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趙抃身後,蘇軾爲其作《趙清獻公神道碑》,感嘆道:“公盡所以救荒之術……故越人雖飢而不怨。”碑文滿含虔心敬意之情,盛讚了趙抃的越州治災功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