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我國經歷了一段極爲輝煌的歷史。戰火紛飛,人才輩出,各家文化迸發出絢爛的光芒。在這個時候,人才的價值顯得尤爲重要。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在魏文侯的領導下迅速崛起,成爲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然而,到了魏惠王時期,魏國的國力逐漸衰弱,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人才未得到合理運用。

這一時期,魏文侯的駙馬,也就是當時的魏國丞相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薦了一位傑出的人才商鞅。然而,魏惠王卻只是應而不用,這究竟爲何呢?我們不妨追溯到戰國時期初期。當時,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在魏文侯的領導下嶄露頭角,名將如田文、李悝、吳起等人才濟濟,使魏國成爲當時的霸主。然而,到了魏武侯執政時期,治國方略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

魏武侯掌握國家大權後,放棄了魏文侯任人唯賢的原則,迴歸了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老路。在魏武侯統治下,出現了一系列戰略性錯誤,包括放棄與趙國的同盟可能性。有一次,魏武侯巡遊西河戰線,對陪同的大臣感慨:“河山如此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一位大臣附和道:“是啊,當年的晉國就是有這樣雄山峻嶺,稱霸百年,如果君候再明休政治,那麼我們必然雄霸天下!”然而,吳起卻指出:“我們君主這是危國言論,你還來附和,這豈不是更加危險了。”

吳起繼續向魏武侯闡述了夏商兩代衰敗的原因,以及他親自攻陷的城邑,強調政治腐敗是導致滅亡的主要原因。他告訴魏武侯:“河山的險惡不能依靠,霸業也不會在河山險要處產生。靠着地形險峻,怎麼能成就霸業呢?”魏武侯卻氣憤地說:“你這話是什麼道理?”吳起用事實回答:“今天我是聽到明哲的政論,西河的政務,就全託付給你了。”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魏武侯和魏文侯的治國方略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吳起的言辭使魏武侯感到愧疚,因而答應將西河的政務交給吳起。然而,在整個戰國時期,這種任人唯賢的治國原則逐漸被廢棄,取而代之的是任人唯親、任人唯貴。這種不成文的規定一直延續到了魏惠王時期。

魏惠王繼位後,儘管魏國國力依舊強大,但對人才的重視卻明顯下降。天下學子名士紛紛嚮往學成之後出山,首選魏國,甚至包括商鞅在內的大才也紛紛表示願爲魏國效力。然而,魏惠王卻依然堅持着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國策。他不會任用沒有顯貴出身或名師指導的學子名士。在丞相公叔座臨終前,他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認爲商鞅是乾坤大才,可以讓魏國翻天覆地。然而,魏惠王卻敷衍地說:“好、好好。”

這時,公叔座便將中庶子衛鞅推薦給魏惠王,表示衛鞅有大才,對魏國有重要作用。然而,魏惠王卻質疑衛鞅的師承,衛鞅沒有名師指導,使得魏惠王對他產生了疑慮。公叔座無法回答衛鞅的師承問題,這使得魏惠王更加不重視衛鞅。他只顧執迷於出身顯貴的公子卬,對於衛鞅這個中庶子則不屑一顧。

這種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國策成爲魏國的一大弊端。魏惠王的偏見和狹隘導致了對人才的浪費和誤判。商鞅作爲一個乾坤大才,因爲沒有顯貴的背景和名師的指導,被魏惠王忽視了。這也是導致魏國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