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有人精益求精、孜孜不倦,也有人不斷嘗試,只爲實現夢想。兩年前(2022年),來自四川成都的95後小夥兒湯鑫晨,從互聯網大廠辭職,回到家鄉邛崍,成了新農人,這兩年,他在村裏做了些什麼?我們一起去看看。

出生於1996年的湯鑫晨畢業於四川大學計算機系,兩年前他還是互聯網大廠的產品經理,現在則是承包了200畝果園、管理着1000畝水稻的新農人,今年,他還加入了當地一家農機合作社,當上了合夥人。

湯鑫晨:當時我就想創造新的價值,去開拓一些新的領域。當時回來是想跟當地的一個企業去合作做一個獼猴桃品牌,深入研究之後才發現,其實並不只是銷售端的問題,還有就是種植端的問題,我們種出來的水果千奇百怪,參差不齊,不標準化的。

通過自學和向專業人士請教,湯鑫晨花了兩個月時間,將果園中最差的60畝獼猴桃全部砍掉,推平重建,種上了柑橘,其餘140畝獼猴桃通過改土、修枝、補苗等等,改造爲標準化農場。他還用上了很多新技術、新方案,去解決傳統種植的痛點。

湯鑫晨:我們直接是面向機械設備來建的,面向無人化來建的,所以我們中間留了非常大的一個通道,來過無人車。

回村後,湯鑫晨爲全村207個小果園進行分類分級,建立了完整的種植信息庫,並對全村200多個勞動力建立了人才庫,通過數字化,促使決策精準、效率倍增。

爲了便於當地品種愛媛橙的選果、品控,讓橙子賣出更好的價格,去年,他和科技公司合作共創,推出了AI分選機,還把共創過程也做成了短視頻發佈在網絡。

在社交平臺上,湯鑫晨製作的AI分選愛媛橙視頻、農事日常、科技種田等短視頻獲得了上千萬的觀看量,去年一共賣出了當地十多萬斤愛媛橙、十多萬斤獼猴桃。科技手段和互聯網思維,刷新了村民的認知,給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湯鑫晨計劃把標準化種植、技術創新進一步推廣,形成種植聯盟。

湯鑫晨:當我們把科技帶到農業裏面來的時候,就是要去解決問題的,它要能夠經得住市場檢驗,要能夠量產、能夠複製,能夠走進老百姓家裏,走進千千萬萬個農民家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