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立“鋼鐵報國”雄心 做國之重器“裁縫”

——記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胡奉雅

◎本報記者 劉園園

4月29日,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揭曉,鞍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鞍鋼”)鋼鐵研究院焊接與腐蝕研究所副所長鬍奉雅入選。

2008年,一心想要“鋼鐵報國”的胡奉雅,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從那時起,胡奉雅就下定決心,一輩子就做好焊接這一件事,成爲頂尖焊接專家。

大學期間,胡奉雅被導師選入實驗室參與國家“863”計劃,進行焊接裝備的研發。“當時開始意識到,要想學好焊接,還需要補足機械裝備、材料等相關領域的知識。” 胡奉雅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回憶道。

於是,爲了夯實機械裝備領域知識基礎,大學畢業後,胡奉雅考入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機電一體化專業讀研究生。

2015年,學成歸國的胡奉雅,來到我國鋼鐵工業長子——鞍鋼。“在這裏,可以爲各行各業的國之重器做焊接。”加入鞍鋼第10個年頭,說起自己曾參與焊接的萬米深潛器、“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港珠澳大橋等大國重器和重大工程項目,她如數家珍。

“做焊接就像當裁縫一樣,需要量體裁衣、穿針引線。鋼材相當於‘布’,焊材相當於‘線’,焊接工藝相當於縫製手法。”經過數年的經驗積累,胡奉雅對焊接技術有了獨特的理解。

在裝備製造領域,焊接技術對大國重器的質量高低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採用手工焊接難以保證焊接質量,研發智能化自動化焊接工藝尤爲關鍵。

經過上百次試驗,胡奉雅帶領團隊突破智能化自動化焊接工藝技術瓶頸,並將相關工藝應用於焊接全球最厚的水電用鋼、全球強度最高的深海用鋼以及全球最高線能量船舶用鋼等。而且,焊接效率比原先提高了10倍以上。

她將“不能焊的材料”作爲科研攻關方向,並帶領團隊攻克了鈦鋼複合板焊接技術這塊“硬骨頭”。

“難就難在鈦和鋼不容易焊接在一起,焊接後經常出現裂縫。”胡奉雅說,在2000—3000攝氏度的焊接溫度下,鈦和鋼兩種材料極易發生化學反應。她提出的解決方案是開發特殊的焊材,把兩種材料阻隔開的同時,不影響鈦的耐腐蝕性能。經過艱苦科研攻關,胡奉雅終於帶領團隊成功破解鈦鋼複合材料無法熔焊的技術難題,並推動鞍鋼在該領域完成國際專利佈局。

科技創新無止境。如今,她正帶領團隊聚焦海洋裝備水下原位修復技術的攻關。“我們正在努力開發水下高端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藝,讓海洋裝備在需要焊接修復時,不用返航,直接在裝備所處的深遠海區域進行焊接。”胡奉雅告訴記者。

談起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感受,胡奉雅表示,這份榮譽不屬於自己,而屬於爲她提供科研支撐的團隊,屬於爲她提供發展平臺的鞍鋼。“作爲鞍鋼應用創新青年突擊隊隊長,接下來我會立足科研工作崗位,帶動身邊的青年人,用青春的擔當挺起大國重器的‘鋼鐵脊樑’,爲我國科技創新作出青年科研人員的貢獻。”胡奉雅堅定地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