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常州日報

常州濱開區“光儲充”一體化智慧能源微網應用場景落地背後——

培育“鏈”上產業社區新生態

□本報首席記者 吳燕翎 通訊員 蔡霜霜 張敬怡

堅持鏈式發展、推進產業協同,是新北區鍛造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招。記者日前獲悉,常州濱開區“光儲充”一體化智慧能源微網應用場景(以下簡稱“光儲充”)即將投用,該應用場景中的多個相關產品,均來自園區內的新能源電力電子鏈上相關企業。

在常州濱江國有控股集團的投建服一體化運營下,集園區形態、產業業態和發展生態“三態融合”的產業社區“鏈”上生態格局正逐步成型。

項目推動,建羣強鏈從“新”出發

江蘇沃萊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新型複合材料光伏邊框,此次應用在了園區“光儲充”中。“目前,24條生產線幾乎滿產,上半年的排產基本列入計劃。”該公司市場部總監朱陽陽介紹。

“光儲充”的儲能整套來自園區內的江蘇簡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幕牆來自宸光(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端是企業用電需求側,一端是供用能一體化供給側,整合分佈式光伏發電、儲能系統、智能充電樁等多項資源,可以優化整個園區的能源使用結構。”常州濱江資產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加衛介紹,“光儲充”場站每年可提供清潔能源發電量約1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9.9噸,節省約33噸的標準煤。“光儲充”管理平臺,還可以調節優化企業用電負荷,爲打造新型綠色低碳產業園區服務。

投建服一體,“組合拳”雙向賦能

“光儲充”的背後,是濱江國控打出投建服“組合拳”,不斷完善園區產業業態的探索。

在項目招引過程中,濱江國控選擇產業關聯度高、發展前景好的項目,以招推服一體化2.0機制爲指導,爲企業提供助力。

經過一年建設,總投資3.6億元的宸光綠色無機光學材料項目即將投產,讓宸光(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距離成爲全球光學鍍膜領域領軍企業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2018年,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的王曉亮博士帶着團隊和技術來到濱開區,開啓了玻璃光學鍍膜的創業路。在項目推進中,“濱創一號”基金的注資,爲企業發展引入金融“活水”,短短6年,宸光新材料已擁有玻璃光學的全套解決鍍膜方案,各類光學鍍膜產品市場佔有率第一,2023年銷售額達3.78億元。

該公司副總經理雷燕介紹,企業最新研發的建築一體化光伏(BIPV)項目已在“光儲充”和加緊建設的中瑞國際產業創新園二期項目中率先應用,“基於園區良好的發展生態,我們準備把上海的BIPV新項目遷移到濱開區,目前正在推進中”。

培育“鏈”上生態,推動全鏈協同

企業茁壯成長,政府是堅強後盾。從爲企業提供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到集聚各類創新創業因子,近年來,濱江國控於細微處構建“鏈”上生態,暢通園區內循環。

首先便是加快產業載體開發。目前,集團運營載體超50萬平方米,在建載體超70萬平方米,包括濱江國際企業港、濱江智能裝備企業港、碳纖維科創港二期、濱江創智企業港、中瑞國際產業創新園二期、德勝臨港產業園等。

其次,探索“建渠引水”新方式。設立“濱創一號”和“濱創二號”產業基金,着力培育潛力大、後勁足的“高精尖”項目;吸引長三角碳纖維及複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常州新能源電力電子創新孵化中心等創新平臺相繼落地,爲產業鏈、創新鏈發揮“乘數效應”做好鋪墊。

此外,濱江國控還爲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確保生產經營、項目建設、人員招聘等難題及時得到有效化解。

“優質的創新生態在哪裏,優質的創新要素就流向哪裏。”張加衛表示,將持續盤活“鏈”上資源,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以產業社羣打造、企業精準服務、資源整合集聚爲運營核心,打造濱開區智能製造集聚地、創新產業新標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