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祁豆豆

截至4月30日,滬市主板全部公司完成2023年年報披露。在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的有力支撐下,滬市主板公司經營業績保持穩定,盈利質量持續改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邁出堅實步伐。

2023年,滬市主板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50.45萬億元,同比增長0.7%;實現淨利潤4.22萬億元,同比微降1.2%;實現扣非後淨利潤4.03萬億元,同比增長0.8%,經營業績較上一年度基本持平。1422家滬市主板公司實現盈利,佔比超過八成。其中,740家公司實現業績增長,166家公司淨利潤增幅超50%。與此同時,虧損面大幅收窄,淨利潤虧損公司的虧損金額同比下降近五成,減虧、扭虧公司共計222家。

拉長時間段看,2018年至2023年,滬市主板公司生產經營內生穩定性持續增強,營業收入、淨利潤五年複合增速分別爲7%、6%。五年來,營業收入中位數從23.35億元上移至35.36億元,淨利潤中位數從1.67億元上移至1.89億元。

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互融互促

新質生產力發展勢頭良好

實體類上市公司表現更爲穩健,2023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1.88萬億元、淨利潤1.94萬億元、扣非後淨利潤1.7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0.9%、-0.7%和1.3%,業績優於滬市整體水平。流動性方面,去年全年實現經營性現金淨流入4.12萬億元,同比增長約4.5%,覆蓋2.1倍利潤規模;負債率方面,2023年末資產負債率59.36%,較年初下降0.22個百分點,槓桿率穩中有降。

滬市主板公司在穩固經濟“基本盤”的同時,堅持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發力點。數據顯示,2023年,滬市主板公司合計研發支出近9000億元,同比增長5%,連續三年保持增長態勢。其中,138家公司研發支出超10億元,19家公司研發投入超100億元,108家公司研發強度超10%。航空裝備、電力、通信服務等行業研發支出增速超30%,軟件開發、化學制藥等行業研發強度超10%。高研發投入帶動新興產業湧現與傳統產業轉型齊頭並進、互融互促,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支持未來產業佈局。

新興產業漸成氣候。近十年來,滬市主板的新興製造、現代服務公司數量呈現階躍式增長。機械設備行業由45家增至125家,醫藥生物行業由62家增至109家,汽車行業由42家增至114家,電力設備行業由45家增至87家,電子行業由26家增至71家,通信行業由14家增至29家。相關行業公司收入、利潤、市值佔滬市主板實體企業的比重分別提升5個、10個和10個百分點。重點產業鏈加速匯聚,從無到有,由點及面,爲經濟發展提供新引擎。

傳統產業加速演變。傳統行業公司積極運用新技術實施改造提升,向“新”發展。近三年,交通運輸、鋼鐵、公用事業等行業的研發投入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爲20%、13%和21%;建築裝飾、石油石化、有色金屬等行業平均研發投入超5億元。創新驅動發展不斷增加新動能,如中國外運持續投入數字化建設,2023年申請專利29件,累計被授權專利192件,上線虛擬員工、智慧叉車、自動裝車等多項物流科技成果;寶鋼股份基於鋼鐵主業,持續推進核心技術攻關,近年相繼開發出4個系列58項高等級取向硅鋼新產品,有力支撐電力裝備製造業發展;三一重工2023年推出超750件新產品新技術,新增近4000項專利,同時推進智能製造升級,生產自動化率達80%。

未來產業已有佈局。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等未來產業不斷豐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滬市主板公司積極探索前沿技術,佈局未來產業,培育“第二增長曲線”。中國移動發力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算力網絡等技術的“BASIC6”科創計劃,2023年實現數字化轉型收入2538億元,同比增長22%;上海電影加大AI技術攻堅,探索訓練中國動畫學派大模型體系;萬華化學探索運用AI輔助催化劑分子設計,縮短研發週期,持續提升企業競爭力。

央地國企發揮經濟“穩定器”作用

民企業績活力加速修復

央地國企充分發揮“穩定器”作用,在複雜的內外部環境下穩固基本面。2023年,滬市主板的央地國企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1.75萬億元,同比增長0.6%;實現淨利潤3.8萬億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國務院國資委下屬央企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48萬億元,淨利潤1.1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3.8%。

經營業績穩中有進的同時,央地國企沿着國企改革的主線,積極利用併購重組、股權激勵等資本市場工具提質增效。2023年以來,滬市主板有22家央地國企推出重大資產重組方案。比如,中直股份通過購買資產方式實現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直升機業務整體上市,拓展自身在“軍民兩用”的直升機賽道上的發展空間;中國動力通過重組將集團下屬柴油機動力業務進行統一整合,進一步鞏固行業龍頭地位。2023年,滬市主板央地國企推出股權激勵方案22單,激勵股數佔總股本比重的中位值達1.7%,激勵強度保持較高水平。

民營企業作爲國民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主體,各項經營指標實現較快修復。2023年,滬市主板民企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9%,超出市場整體0.3個百分點。出口表現亮眼,2023年披露海外業務收入的公司中,民企佔比近三分之二,其海外業務創收、創利分別達1.62萬億元、0.3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和10%,均好於市場平均水平,在穩外貿中發揮重要作用。

退市生態持續鞏固

歸位盡責意識進一步提升

2023年,滬市主板持續鞏固常態化退市機制,嚴格執行退市規則,堅持應退盡退,嚴厲打擊違規規避退市或退市風險警示情形。2024年初以來,滬市主板共8家公司鎖定終止上市,其中3家公司觸及交易類退市,1家公司涉及重大違法退市,4家公司年報披露後觸及財務類退市情形。此外,21家公司年報披露後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新“國九條”頒佈後,會計師事務所責任進一步壓實,對於上市公司財務失真、內控失效等問題的發現能力有所增強。2023年年報中,41家公司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保留意見,較上年增加12家;23家公司內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或無法表示意見,較上年增加9家。其中,3家公司因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在年報披露後鎖定終止上市;12家公司因內控否定意見或被出具帶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強調事項段的審計意見而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獨立董事制度改革落地,明確獨董職責地位,強化履職保障,確保其在公司治理中發揮“參與決策、監督制衡、專業諮詢”的作用。2023年年報中,滬市主板9家上市公司的15位獨立董事在董事會投出棄權或反對票,對年報披露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提出異議,揭示公司風險,進一步推動公司治理體系完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