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在科企雲集的街區和園區,作爲“第三空間”的咖啡館蘊含更多新點子新機會

搞創新創業的人,爲何都愛去咖啡館

胡幸陽/杜晨薇/吳越

①2024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上,咖啡師在沖泡咖啡。 本報記者 李茂君 攝

②科創會客廳。吳越 攝

③在大學路邊喝咖啡邊辦公的人。 胡幸陽 攝 ■咖啡迷人的風味能讓人們放下目的性、功能性,轉向隨機性、偶然性、審美性。輕鬆友好的社交氛圍能產生很多臨場發揮、臨時起意,進而創造新的鏈接

■創新創業和“第三空間”的關聯變得越來越緊密。薀藻浜邊的智慧灣裏有近600家企業,五六千人在此辦公。與之對應,園區主幹道兩側,知名咖啡品牌紛紛搶佔山頭

本報記者 胡幸陽 杜晨薇 吳越

上海擁有超9500家咖啡館,是一座“世界咖啡之都”。今年,“上海咖啡文化周”升級爲“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已於5月1日啓幕。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曾敏銳地洞悉,除了生活空間、工作空間,人們還渴望第三種空間,咖啡館正好符合需求。本着這一理念,他將星巴克發展成爲全球最知名的專業咖啡烘焙商和零售商之一。

今天,“第三空間”理論被廣泛認可並應用,且更多地與創新創業關聯起來。在硅谷,初創公司團隊喜歡在咖啡館開會;在巴黎左岸,樓下是咖啡館,樓上就是工作室。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提出的“弱關係理論”指出,不相熟的人交流信息,就會產生新知識。而咖啡館爲這種交流提供了絕佳的平臺。

在科技企業雲集的街區、園區,作爲“第三空間”的咖啡館裏蘊含着什麼?

小小咖啡館醞釀大項目

在上海,創新的點子、創業的機會,常常誕生於張江、大學路以及各個產業科技園的咖啡館裏。

“咖啡館就是我們的辦公室和會議室。”工作日的下午,聲網公司的小馬一般不坐在辦公室裏,而是到楊浦區大學路最東面街角的Peet’s coffee皮爺咖啡館喝一杯深烘的黑咖啡。這是一家充滿加州風情的店鋪,明亮寬敞的空間搭配原木色調,溫暖、自然,充滿手工感。

皮爺於20世紀60年代誕生於舊金山,和硅谷有着密切聯繫。從碼農到科技公司大佬,灣區的居民都愛光顧皮爺。當地流傳着一個笑話:幾個高中生在皮爺買咖啡時,因爲穿着硅谷大佬都愛穿的某款馬甲,竟被錯認成風險投資。一頓午飯的工夫,就融了5億美金。

雖然是玩笑,但也從側面印證了兩件事:第一,搞創新創業的,確實都愛去咖啡館;第二,小小的咖啡館裏,隨時可能醞釀出一個大項目。

聲網就是從咖啡館裏成長起來的“獨角獸”企業。2014年,聲網創始人趙斌來到大學路,在一棟寫字樓的8樓租用了幾個工位。老員工回憶,當時的辦公空間捉襟見肘,大家討論問題、見客戶、談項目、聊合作時都更願意下樓找家咖啡館。“咖啡館有種輕鬆的氛圍,有些天馬行空的點子在會議室裏可能不太好意思說,喝咖啡的時候順口就說出來了。事後證明,這些點子還不錯。”

依靠這些在咖啡館裏冒出的點子、談下的合作,聲網一步步成長爲全球實時互動雲服務的“隱形冠軍”。全球集成RTC(實時音視頻)能力的社交App中,超過一半使用的是聲網的技術和服務。聲網API已賦能社交直播、教育、遊戲電競、物聯網、AR/VR、金融、保險、醫療等20多個行業、200多種場景。

咖啡如今依然是聲網企業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員工們喜歡到咖啡館“換腦子”,與客戶的溝通也經常放在這裏。大學路所處的大創智區域裏,不少企業其實都是聲網的客戶,他們也都習慣於這種做法。

咖啡館對創新的影響甚至能直接從他們的產品裏看出來。聲網“元宇聊”解決方案(能通過3D空間音頻技術提供在線對話的虛擬場景)的第一批場景就包含了咖啡館。習慣了在咖啡館裏辦公的項目經理想:咖啡館氛圍這麼好,何不營造一個虛擬的咖啡館,緩解用戶間一開始沉悶、尷尬的溝通氣氛呢?

端起咖啡和大佬握手

咖啡館有種獨特的“魔力”。加拿大萊橋大學迪隆商學院終身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項目特聘客座教授鮑勇劍認爲,咖啡迷人的風味能讓人們放下目的性、功能性,轉向隨機性、偶然性、審美性,“輕鬆友好的社交氛圍能產生很多‘臨場發揮’‘臨時起意’,進而創造新的鏈接。”

在李政道研究所工作的年輕科研人員小黃告訴記者,來張江沒多久,他已經和許多本專業領域的全球前沿學者結識、交流。“只要去樓下的咖啡館喝咖啡,就能遇見這些學術大咖。”他說,“在咖啡館裏‘攔’下他們請教問題,對方一般都很樂意回答。”

在大學路,上海五角場創新創業學院聯合港中大上海中心、創智天地KIC等共同發起雙創公益服務品牌活動“學院咖啡”。活動多數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並非一定要達成什麼合作、簽下什麼協議,負責人楊苓說,這只是一個互相結識的平臺、互相握手的機會,讓大家放鬆下來,和新認識的朋友無邊界地交流。

無目的、無邊界,反而促成了許多驚喜。一家研發空氣壓縮機的公司,在學院咖啡活動上經英特爾引薦,找到了設備遠程運維管理的解決方案。十幾家金融科技企業在同一場活動上碰頭後才發現,各自的產品可以分拆組合,形成更強的市場競爭力。港中大一位獲得過香農獎的教授,本來打算通過打造DPU芯片的模式讓自己的科研成果產業化落地,喝完咖啡後改變了主意,是從事芯片設計的“咖友”提醒了他:原來的計劃成本太高很難實現,先找到市場需求則能少走彎路。

小黃覺得,咖啡館裏沒有老師、學生之分,也沒有老闆、員工之分,人們走進一間咖啡館,坐到一起,互相道一句“你好”,問一句“喝啥”,呷一口苦澀酸甜,沒有什麼不能聊。

經常參加學院咖啡活動的小夥子Roy想起了在美國留學的日子,“在美國,幾乎所有頂尖大學都會頻繁舉辦氛圍輕鬆的社交活動,以促進創新創業。端起咖啡,和‘大佬’握手會更輕鬆一些。”

創新創業和“第三空間”

霍華德·舒爾茨在自述書《將心注入》中解釋了這種現象:咖啡館提供了紐帶關係,把喜歡咖啡的人們聚集到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咖啡館已經成爲創新創業的剛需。

因此,在上海,寫字樓、產業園有沒有引進青年人喜歡的咖啡品牌,是衡量其能級與吸引力的重要指標。

比如大學路是楊浦區咖啡館最密集的一條馬路,而包圍着大學路的大創智也是楊浦乃至全市科技企業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在獨立咖啡館Homeless、ALL THE LOVERS Deep、Trua Boo,或者在連鎖大牌星巴克、阿拉比卡、皮爺,人們邊喝咖啡邊聊程序哪裏需要調試、聊自己的新點子有沒有市場……

在張江,這兩年也開出了不少新潮的咖啡館。棉裏咖啡、blichi coffee、melax coffee、美拉德咖啡研究所……張江人每天“翻牌子”也沒問題。“工作那麼忙,樓下咖啡館是距離最近、成本最低、可以自我放鬆和充分表達的空間。”一位“張江男”對記者說。

郊區也在努力招引咖啡館,但困難會多一些。“招商時,不管園區說得有多好,高科技企業一定會實地考察‘周邊配套’,這會影響他們最終是否落地。”寶山區一位領導曾告訴記者,“同樣,品牌咖啡館也有自己的考量,在郊區引進一家星巴克的難度不亞於引進一家高科技企業。”

不過,隨着近年滬郊各區發力創新創業,咖啡館和科技企業也開始在郊區“雙向奔赴”。

2022年8月,北郊未來產業園開出了星巴克,開業當天,店鋪內大排長龍,至今火爆如初,連周邊其他園區的企業人士也常開車帶着客戶、朋友來店裏坐坐。

在此之前,星巴克已連續四次拒絕了北郊未來產業園。但當越來越多科技企業入駐園區,達到了星巴克的“亮燈率”要求後,其轉變了態度。簽約後,星巴克還答應在店裏設置一塊配有顯示屏、供企業免費使用的“星巴克科創會客廳”區域。

這個科創會客廳是一個縮影——創新創業和“第三空間”的關聯變得越來越緊密。薀藻浜邊的智慧灣裏有近600家企業,五六千人在此辦公。與之對應,園區主幹道兩側,知名咖啡品牌紛紛搶佔山頭,往小巷裏走,還能看見好幾家獨立咖啡館。同樣,寶山南大數智中心的Manner咖啡,讓乘勢電子商務等諸多企業前來考察時“怦然心動”。寶山高新技術產業園的生物醫藥、智能製造企業,員工因爲天天去園區星巴克喝咖啡,和咖啡師們幾乎都成了好朋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