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筆記(Fleeting Notes)。

是用來記錄一閃而過的各種雜亂想法、信息、或待辦事項的方式。不管是隨手一記,還是電腦裏的筆記軟件,都能成爲你的記錄工具。

好處都看得到,劣勢也比較明顯。一個朋友說:

每次記錄完,都會打上標籤,但很少再回去查看這些筆記。儘管電子筆記很方便,但始終缺少隨時可以翻閱的紙質手感。時間一長,也就不怎麼去看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自認爲找到了一種好的記錄方法,以後能用上這些閃念;但回頭發現,根本找不在哪?要麼,打的標籤雜亂無章,該怎辦?

嗯,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剛開始寫作時,也遇到過類似的困境。你有沒有想過,問題本質是什麼?是我們不會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是不懂得怎樣有效地記筆記?

我覺得,是對筆記概念理解並不清晰。所以,也不清楚一條具體的筆記應該做成什麼樣,因此,就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01

臨時想法,放在筆記軟件中有三個特徵:缺乏反饋、低水平循環、以及背後隱藏的習慣被忽視。

我來一個個解釋。

當你有一個想法,看到某段話寫的非常好,把它放到軟件中,通常記錄得不到任何反饋,就導致你不知道自己記的質量如何。

來個例子好了:

間隔重複法,你應該聽說過,過一段時間重複一回,自己成長很快;如果你提出一個問題,它沒被解決,持續重複會倒逼你棄考和改進,這樣,的確能感覺到不斷在提升。

但是,記錄想法不一樣,寫很多想法,幾周不帶看的;終於回過頭看時,已經不記得內容的具體情況,你很難判斷筆記是否真有用,真幫你記住什麼了。

所以,我們往往不清楚一條筆記應該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如何判定一條筆記是否寫的好,這也是,爲什麼記錄很多想法,實際卻用不上的原因。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一條筆記應該是什麼樣的?

這樣說好了:

,應該清晰而簡潔,一個標籤加上一段話,足以傳達核心思想;,應該用你自己的話來寫,能體現你的獨特視角;,與其他想法相連,有助於你建立知識網絡;,靈活的,隨着你獲取新的發現和理解,可以隨時對其進行修改或更新。

還不夠清楚?我換個表達。

前段時間,雷軍特別火,個人抖音粉絲數漲好幾百萬,還去了國際車展,我當時在喫飯,手機備忘錄上寫下了這麼一句話:雷軍越猛,商業媒體環境越差,他採用了與用戶直接溝通的方法。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觀點,記錄在筆記軟件裏。晚上回到家,我整理筆記時又加了一些東西,比如:

雷軍微博是他自己在發,每隔一小時更新一條。這麼做,不是因爲不想花錢請人,而是,爲保持和用戶的直接聯繫,增強用戶體驗。他認爲,親自參與互動和回覆,能讓他感受到和用戶的直接聯繫,對他來說,就像是親臨前線。

但這背後風險在哪裏呢?雷軍越來不依賴傳統媒體,來塑造個人形象,讓商業媒體在整個過程中顯得很尷尬;而且,他雖然接受一些央視採訪,但很少接受其他媒體的採訪。他更願意保留講故事的權利。

比如:他連續創作《小米SU7答網友問》系列,已經推出到第十九集,不僅節省通過媒體傳播的成本,還成功地把公關傳播轉變成了一種新形式的連續劇;這使得商業媒體作爲信息紐帶,逐漸失去原有的價值。

所以,你發現了嗎?一條最初只是一個想法的臨時筆記,不斷地添加內容和背景,變成一個完整、帶有因果關係的表達。這給我以後完整的輸出,增加了燃料。

02

理解了它,你也就明白:記錄想法是一種低水平循環。

爲什麼?

表面看,記錄後打上標籤放在筆記軟件中,已經爲未來寫長文做好準備;但是,如果沒有回頭再看這些筆記,沒有審視整理它們,筆記會一直保持在被動的存儲狀態,不會成爲推動你知識深化。

這種低水平循環問題是什麼?它沒有讓想法的潛在價值充分發揮,筆記和想法被固定在最初形態下,缺少進一步發展和演化。

雖然,循環可以幫我們記錄靈感一現,但卻未能轉化成更深的思考和行動,最終,也就導致信息堆積,不是智慧增長。

就像你看到一些大佬推薦書單,馬上收藏,看似擁有很多資源,卻沒有真正吸取裏面的知識。寫作呢,應該像去理髮店洗剪吹一樣,需要完整的閉環。

因此,想打破這種循環,你會說,定期回顧,重新評估就可以了。其實不是的。一個人的習慣中,隱藏着大量慣性。

反饋循環,你應該聽過,個人成長和學習中一個重要概念,有些反饋,可以讓我們立刻看到結果,有些反饋,要更長時間才能看到進展,這種難以觀察的進展,我把它稱作“隱藏的慣性”。

將想法變成一篇文章發佈出去,中間反饋時間更長。

在我的筆記軟件裏,一個卡片一般控制在200到400字之間,要寫一篇文章的話,差不多要15個卡片。所以,我寫作效率之所以這麼快,是因爲讓日常的小習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

不妨,從寫作角度思考一個更深層次問題:寫作的目的是什麼?我覺得有兩點:

  • 閉合未完成的循環

  • 積累小成就,聚沙成塔‍

當腦子裏堆積着未完成的任務、還沒記錄的觀察、尚未回覆的信息時,事情像腦海中未閉合的環,讓人感到難受。

我們通過寫作記錄想法,主要是,自己不用一直反覆思考未完成的事情;腦子之所以一遍遍重複這些事,因爲害怕忘記它們, 爲了不讓它佔據思緒,要建立一個可靠的系統,來幫助你處理這些事情,這樣頭腦才能保持清晰。

比如說,在處理代辦事項時,你可以這麼做:

隨時隨地記錄下來,要做的事;經常檢查這個列表,把已經做完的劃掉;對於現在還不能做的事情,定期地安排時間去做,或者重新評估是否要改變計劃,或者直接刪除它們。

這麼做好處,一旦把一個任務記錄下來,不用再一直想着它了,但你知道嗎?僅僅記下來還不夠,如果不定期回顧任務列表,決定下一步是否繼續執行?你都無法發自內心地去完成。

換句話說:想法像任務,從產生到實現,難度較大。

03‍

怎麼辦呢?需要積累小成就,聚沙成塔。一篇好文章像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型,由無數個精煉出來的核心價值構成。

比如說:

一個領域給我們方向,一個產品提出一個觀點,一個成熟的公司結構,像一篇好的文風,加上客戶的好評構成了品牌積極的價值觀,這都是寫文章一系列的素材。

當元素組合在一塊,才能完成的呈現出商業模型,也就是你的作品。

聚沙成塔的步驟很關鍵。我要寫一篇關於“廚房”的文章,要清楚廚房裏應該有什麼:鍋碗瓢盆、食材、竈具,一個都不能少。

同樣,一篇文章裏,人物、情緒、觀點、事實,元素一個也不能少。缺任何一個,文章就不完整了。

而且,相關性也很重要。我可以在廚房場景中添加一臺電腦,描述一個人邊聽音樂邊做飯的生活,讓人感受生活的美好,如果在廚房放一個馬桶,那就會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相關性,就是合理性,是想法成爲文章填充的關鍵,不相關的內容只會讓人覺得滑稽。

舉個例子:

我最近讀完一本書,你問我讀完後什麼感受?這本書的名字什麼意思?我的觀點是啥?怎麼通俗解釋作者的表達?我得到了什麼?

草草了之一句話表達完,你肯定無法共鳴,而且,給我一句:知道了,這樣啊,那就很容易產生曲解。

所以,準確做法是什麼?我可以用故事支撐觀點,也可以讓故事充滿情感,或者在講故事時,加入一些元素,使道理通俗易懂,這樣,別人才能感受到,襖,他的表達能幫助我,具有普適性。

普遍性意味着,大多數人都能立刻學習,並應用知識和觀點,能感受到情感共鳴;如此一來,一個完整表達,不僅傳遞道理,知識,還提供價值,這纔是聚沙成塔,傳達核心價值的關鍵。

簡單來說,寫作精髓,不僅是傳遞信息,而是通過聚沙成塔的方式,深層次地傳達知識和價值。

04‍

如何讓你的想法成爲完整筆記,擺脫低層次循環呢?

改變行爲是「替換例程」,靠小勝。即比較容易的早期勝利,所以,小勝,幫助你真正相信改變。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完整想法包含哪些元素?我認爲,要從它的對立面來理解。

“收斂”的概念,指事物變得更加統一、集中。收斂和發散直接相關,發散,指事物從一箇中心向四面八方擴展。

數學中,如果一串數字越來越大,沒有一個明確的上限或終點,我們就說這串數字是發散的。物理學中,光或聲波從一個點向周圍擴散,也是發散。而在寫作中呢,想法是開放性問題,它具備一個點向外擴展的可能。

所以,想法湧,意思是:你對一件事,一個概念,一個觀點有一個影象,這如同願景(vision)或渴望一樣,它是能量"泵",應該注入更多元素在當中。

因此,第一步:

當腦中突然閃過一個想法,想要趕緊記錄下來時,不妨先思考一下:想表達的關鍵點是什麼呢?

我記錄一個想法時,會先寫下怎麼想的,再圍繞它擴展出多個相關問題。這樣,想法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閃念,而是,可以發展成一個更加完整、豐富的討論。

比如:

假設在旅行中記錄下了這樣一個想法:喫飯時,不要總選擇好評最高的餐廳。接下來,我會在想法下面延伸出幾個問題:爲什麼評價最高的餐廳未必是最好的?人們在旅行時爲什麼喜歡查看評價?評價裏隱藏了哪些坑呢?等等。

問題越多,把一個想法形成一篇文章的可能性越大。

對了,需要注意一點:

延伸出的問題,不必急於立即回答。它只是表明,現在突然想到了這些問題。下次當有新想法時,打開筆記軟件,先回顧一下之前的想法,看看有沒有和新想法重疊的部分,然後,考慮怎樣把新的想法歸類進去。

這樣做的,你的每一個想法都會圍繞一個主題,形成多個概念導向的筆記。簡單講,想法如同種樹,擴展問題像施肥,一次次不斷施肥,很容易長成結構化豐富的文章。

還有一種MOCs法。

比如說:假設已經記錄很多關於做事、心智、思維等方面的筆記。現在,可以嘗試創建一個空白頁面,把所有相關筆記都放上去,然後“碰撞一下”,看看能不能碰撞出一些新的想法來?

這時候,你的工作重點就從單純寫想法,轉變成了編輯工作。你會通過整理筆記,來製作一個大綱,不僅可以幫你標記出哪些部分還缺失,還能把這些筆記編輯成一個連貫的敘述。

實際上,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完成大綱的初步構思。

使用這種策略時,寫作任務就從“編寫第一章的大綱”變成了“查找和整理相關筆記”,這使得,每一步都顯得更加可行和有效。

好了,一共三點:一,單純記錄想法,很容易陷入低水平循環;二,寫作的本質,是閉合未完成的循環,積累小成就,聚沙成塔。

三,讓想法成爲完整筆記,需要替換例程,重塑記錄方式,你可以針對一個想法寫多個問題;也可以事後用MOCs法統一整理。

總結而言

想法,不應該被堆積。

把堆積變複利,唯一的方法是,一步一步地把它們變成一篇文章、一個有結構的表達。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囤積信息的習慣。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