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天門日報

彭靜華(前左三)與媽媽劉小秀(前左四)、哥哥彭振華(前左二)一起回家。(融媒體記者劉銀斌攝)

●融媒體記者鄧慧遐

“一看就是我的孩子,濃眉大眼,和大兒子長得很像……”5月3日上午,細雨紛飛,在麻洋鎮沙河村4組,66歲的村民劉小秀見到失散37年的小兒子彭靜華一家4口,未語淚先流。

“你1985年農曆十月初七出生,我永遠記得你的生日。”“媽,以前老是羨慕別人過生日,從現在起,我也知道自己的生日了……”母子緊緊相擁,泣不成聲。

失散37年,跨越1000多公里的奔赴,只爲這一刻、團圓時的親情迴歸。

一場尋找至親的雙向奔赴

1987年,年約1歲半的彭靜華被人帶至宜昌,後幾經輾轉,在河南南陽生活。彭靜華的妻子魏女士常聽丈夫感嘆不知道老家在哪、親生父母是誰,連生日都不知道,很想彌補丈夫的遺憾,了卻他的心願。兩年前,她在寶貝回家網站發佈尋親信息,並讓丈夫在務工所在地廣東公安部門採集了DNA,進行了尋親登記。

今年3月初,喜訊傳來,寶貝回家志願者通過公安系統DNA比對庫,確定彭靜華來自天門市麻洋鎮彭姓家族。天門籍志願者北極星當即委託麻洋鎮的朋友打聽,得知沙河村有一戶人家大約37年前有男孩失散。

37年來,彭靜華的家人從未放棄尋找他。劉小秀總是託在外的親朋、老鄉打聽,但因爲有價值的信息太少,一直沒有頭緒。看到志願者提供的彭靜華照片,劉小秀心情格外激動:“他和他哥哥彭振華眼睛、鼻子、臉的輪廓都很像。”後經DNA比對,確定無疑。

“爲了讓兩個孩子也能一起認祖歸宗,我們專門選擇‘五一’假期回老家。”彭靜華說。

3日上午,彭靜華在寶貝回家志願者的陪同下,回到闊別37年的沙河村,車門打開的瞬間,他看到了母親劉小秀,劉小秀一眼就認出了他:“這就是我兒子,和他哥太像了!”

“媽……”彭靜華看着劉小秀的眼睛,小心地喊出聲。頓時,人羣中掌聲雷動。

一個期盼了13000多個日夜的擁抱

在村口,劉小秀雙手緊緊抱住彭靜華,失聲痛哭。從離開那天起,劉小秀期盼這個擁抱已經13000多天了。

彭靜華的哥哥彭振華眼中噙着淚水,卻開心地笑着,帶着彭靜華往家走。

在沙河村頭,村民們舞起了腰鼓,放起了鞭炮、焰火,他們用春節纔有的隆重儀式,迎接彭靜華回家。

“眼睛都快哭瞎了,唯一的心願就是盼着小兒子回家。”劉小秀說,彭靜華剛丟失的那幾年,很長一段時間她都以淚洗面,不敢相信小兒子失散了。“真想不到,還能找到孩子,真要感謝‘寶貝回家’。”爲了感謝尋親志願者的幫助,她特地贈送了錦旗。

爲了迎接小兒子回家,劉小秀專門請人搭了棚子,請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一起喫一頓團圓飯,共同分享自家的喜悅。全家福、蒸魚、大肉果、粉蒸牛肉……飯桌上,親人們輪流給彭靜華夾菜,告訴他每道菜的寓意。彭振華說,自從弟弟失散後,“只要逢年過節,爺爺奶奶都會多擺一雙筷子,30多年,我們從沒有忘記弟弟。”

如今,彭靜華已有了自己的小家,他和妻女一家4口在廣東生活,養父母在河南。

“一邊是養育之恩,一邊是生育之恩,他們都是我的至親。”彭靜華說。

劉小秀坦言:珍惜當下的生活最重要,孩子們生活幸福比什麼都好。

相關文章